孙其峰:凡事都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则会走向反面。

2024-06-08

论画史、画家(五)

□孙其峰

  齐白石的藤萝花是受过吴昌硕影响的,我们就不妨拿二者作一比较:如果说吴画藤萝纵横挥洒有如“草”势,那么齐画藤萝凝重朴厚又有“篆”意,倘论到简练的程度,齐却有过吴之处。(当然齐在用笔圆浑处又有不及吴处。)

  黄宾虹先生给我上课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浑厚华滋”。其后我读笪重光的《画鉴》,内有“山川气象以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一语,又读到董其昌有“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一语,二者都是指对山川与林木的笔墨表现,即山峦要浑然一体,草木要繁茂华润。黄老师为什么删去“山川”“草木”两个主语,单说“浑厚华滋”呢?我在杭州看了黄老师晚年所作山水画展览,才恍然大悟。黄老师晚年的作品,不仅用墨较前更为浓重,画中的山川、树木、路桥、屋宇亦不处处交割,尤其山石树木,更是浑然一体、厚重无比。他的作品为“浑厚华滋”作了最深刻、最形象的注解。现在有人学黄老师的山水画时,无限制地突出了这一特点,让人看起来浑黑一片,有类黑纸。过了,过了!凡事都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则会走向反面。治艺者不可不知这一道理。

  齐白石的一些画,保留着浓烈的农民情感与美学偏爱。从题材上看,虾、蟹、鸡、蛙、耙(耙草用)、锄、油灯之类,皆为当年作为一个农民的白石日用或习见之物。还有他所作寿桃的色彩处理,桃用洋红和石黄画,叶用花青画,都是原色,篮子用重墨画,形成浓烈对比。这种色彩处理,绝非文人画家所敢使用。文人会称之为粗俗不堪。而齐白石却百画不厌,终生不改。尽管齐白石继承了石涛、八大、金农、缶老等许多正宗文人画家的衣钵,但这些文人画家的美学习惯,却没动摇他那农民的美学习惯。

  一般讲,大写意画法的造型总是变形、夸张得比较厉害,或追求简古(如八大山人),或趋向质朴(如齐白石),或探求浑穆(如吴昌硕),或崇尚稚拙(如金农),但是徐悲鸿大师的大写意画,在造型上却是追求严谨和准确。只要把他的“猫”与八大山人的“猫”,把他的“马”与金农的《骏骨图》,把他的“柏树”与吴昌硕的“柏树”作一比较的话,这种差别便会了如指掌,这大概是徐氏掌握了熟练的素描技巧的缘故。

  陈少梅才华出众,传统功夫扎实,只可惜天不假年(45岁去世),未能大成。可惜呀可惜。齐白石如果60岁故去,他也不过是个美协会员级的画家而已。可见画家须享大年才能攀上艺术高峰。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论吴昌硕的书法(籀文)时说:吴昌硕用藤蔓法写篆,“村气满纸,篆法扫地”,这评价不免有偏见,但说吴氏以画法入篆书,还是对的。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