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生七问——传承流变与兼容并蓄的近现代天津国画(一)

2025-09-21

文|何延喆



未命名_副本.jpg

何延喆


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人们在钟表上看到的时间实际已不是那个时间了。匆匆的光阴见证了无数人和物,然而能留下历史印迹的却十分有限。转眼间进入新世纪已十七年了,新世纪星辉闪烁的激动已然落幕,但是中国画百余年纷争激荡的历史却深深铭刻在时代文本与文化记忆两个系统之中。曾经的沧桑斑驳,需要留下真切的记忆和能够流播的讯息。

一问——一客观认知

探索天津美术发展应具多维视野。一是地缘因素,考虑津沽文化的独特性;二是要放在天津乃至国内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这个大背景下去考察;三是需要发现和追问历史的细节,加强个案之研究;四是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和历史文化形态的理论性阐释;五是重视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天津处于九河下梢,是北京门户,又位于渤海湾这样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具有非常独特地域文化属性的地区。就美术而言,历史上同江浙一带、广东等地相比似乎并不算发达,早年间主要是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刻砖刘、风筝魏这样的民间艺术更为发展。因为这体现了普通百姓对艺术活动的热情参与。

直至清朝末年及民国成立以后,随着天津半殖民地化日益加剧,加之西方外来文化,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使天津美术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才有了长足进步,尽管没有重大的艺术事件发生,但在开放和交流的场景中却显现出活力,并逐渐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从而推动了20世纪天津绘画的历史进程。

然而,对天津绘画的研究现状应该怎样评估?系统梳理天津美术发展历程的著述酝酿到什么状态了?先勿论全面、深人、系统,即便是专史(国画、油画、版画)研究所进行的程度,乃至普遍认知和重视的艺术家和作品这两个最容易凸显的方面都有全面的研究性涉猎吗?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