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派国画简论(八)|王振德

2025-09-11

文|王振德


未标题-1.jpg

王振德


以精妙优雅的没骨花卉独秀三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画坛的李鹤筹,是五六十年代津门花鸟画坛的骄傲。李鹤筹(1896一1974年),名瑞龄,字鹤筹,号枕湖,又号鹤道人、枕石山房主人。祖籍陇西,生于山东德县十二里庄。幼年移居天津,受书画家张兆祥启蒙。中学毕业后拜金北楼为师,192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1925年由金北楼推荐,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导师、评议,兼任燕京大学讲师。1927年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中国画教研室教授、主任。1930年任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兼任湖社画会评议。其花鸟创作在《艺林月刊》等刊物上多有发表,相继在京津唐等地多次办展。1945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建国后出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1954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55年担任荣宝斋编辑,并负责中国画颜色漂制工作。1958年调入天津河北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院务委员、河北省政协委员等。其花鸟画传统功力深厚,对黄荃、黄居寀、徐崇嗣、赵佶、钱选、陈琳、恽南田、华新罗等名家名作皆有研究和继承。擅没骨花卉,属半工半写。用笔灵妙爽劲,运墨活脱生韵,赋色古雅精致,水色墨浑然天成,独具清逸秀润、古雅隽丽的独特画风,被齐白石誉为“不可多得的画家”。1955年与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张其翼等十余位名家合作巨幅花鸟画《和平颂》,其中蝴蝶花等没骨花卉系李鹤筹手笔。此画献给当年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为中国画赢得了声誉。

在书画鉴定方面独具慧眼的李智超,也是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和史论家。李智超(1900-19780年),名喆吉,又名茹镜,字智超,别署白洋舟子。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辅仁大学、京华艺专、北平艺专、中央戏剧学院、河北艺师、天津艺术学院(今天津美术学院)执教,桃李满天下。曾任《北京时报》艺术周刊主编、北京中国画院《中国画》常务副主编、河北艺师国画教研室主任等职务,教授山水画、中国画论、中国画鉴赏等课程,集书画家、史论家、鉴赏家、教育家于一身。其书画师从于萧谦中、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等名家。193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山水创作经常在《艺林旬刊》等刊物发表,注重用笔,精于构图,诗书画印合为一体,作品遒劲灵动,充满书卷气,以青绿山水居多。所画梅兰竹菊潇洒放意、清逸超尘,别具情致。其书法融汇颜真卿、苏东坡、米元章、董其昌诸家之长,腕力灵活,笔力遒劲灵妙,结体纵横有致,自成一家格调。擅长书画鉴定,民国年间与故宫博物院吴湖帆齐名。三十年代吴氏移居上海,在鉴赏界有南吴(湖帆)北李(智超)之说。曾为书法巨擘于右任,学者吴晗、赵朴初、虞愚,作家老舍,书画家邓拓、黄胄等人鉴定书画,时称“法眼精鉴”。四十年代末为捍卫中国画教学在北平艺专地位,面对强权,毅然约集秦仲文、陈缘督罢教,获得北京中国画界多数名家声援,成为护卫中国画艺术传统的卓越代表。195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60年调入天津河北艺师,深入南北各地写生,多次举办画展,以青绿山水画独步六十年代北国画坛。有《中国画论摘要》《古旧字画鉴别法》行世。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