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德
刘奎龄以别致新奇的动物画独步天下,被世人称为“津派国画的权威代表者”和“中国现代郎世宁”。刘奎龄(1885-1967年),字耀辰,别署耀臣、耀宸,号蝶隐。所居庭院曰怡园,斋室名为蟫香老屋、种墨草庐、惜寒堂等。系津门富豪八大家“土城刘家”之后人。生前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政协委员。入读私塾,后入第一小学及敬业中学接受新式教育。1905年后任职小学图画教员和《醒世画报》《新心画报》画师等,三十五岁后以书画为生。刘奎龄诗词书画全能,花鸟虫鱼、人物、山水兼擅。少年时曾请教张兆祥、马家桐等人,与同辈画家刘子久、陈少梅、陆文郁等皆有交往。学画精勤刻苦,对五代宋元以来书画名家,特别是对明代吕纪、清代恽南田、沈铨、蒋廷锡、郎士宁的画法,均有深邃研究,并能将西画、通俗画的写实技法融入创作之中,使水彩之湿画法化合到传统的水墨晕章、没骨点染与勾花点叶之内,创造出神态生动、惟妙惟肖、精丽清雅的独特画风,使津派国画驰誉国内外。在翎毛画中以孔雀最为突出。其动物画更是别开生面,在古今中国画坛上独领风骚。其人物画以历史故事和吉祥题材为主,融入时代精神,风格独具而不落俗套。如用现代美女形态表现飞天仙女,以传统画法表现少数民族的边塞生活,皆戛戛独造,与众不同。他对中国工笔画多方面创造和卓越贡献是现代绘画史册上不朽的篇章。其四百余幅精品力作被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成三卷巨帙精装画集,影响遍及全世界。其子刘继卣也是驰誉海内外中国画大家。其女刘继敏、其孙刘新星皆承续家学,画事有成。
开创新中国山水画崭新面貌的国画大师刘子久,不仅有划时代的创作成就,而且为“津派国画”的繁荣昌盛培育出一大批骨干人才。刘子久(1891-1975年),名光城,字子久,号饮湖。世居天津河北。1920年毕业于陆军测量学校高等班,后拜金北楼为师,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逐步转为专业书画家。全力攻习山水及花鸟,作品多次发表于《艺林旬刊》等刊物。金北楼、陈师曾曾携其作品在日本展出,颇受邻邦好评。刘子久1927年转任湖社画会导师。1931年返回天津故里,在严智开创办的天津美术馆任教,不久便出任馆长。同时创立天津国画研究会,被推举为主任委员。1949年建国后,历任天津市美术馆馆长、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政协委员等职。由于他青年时代学习地质考察,走遍燕山内外,对山水观察入微,异常熟悉,使其山水画的传统功力与真实山水融为一体。勾皴点染虽承续古人,却在师法造化中颇有创新。擅于就山石纹理脉络相势勾皴,将披麻、小斧劈与点擦灵活运用,不拘宋元明清名家之法,画风朴实厚重、凝练静雅。用笔挺劲峭拔,属北宗一路,却与传统北宗迥别,人称“子久皴法”,在古今技法史上自踞一席。建国后创作《支援前线》《给军属拜年》《为祖国寻找资源》、《冒雨铺轨》等作品,使其成为山水画界以传统技法表现新生活的先驱和典范。五十年代与刘奎龄合称“津门二刘”。有《刘子久画集》、《刘子久作品选》行世。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