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德
二
“津派国画”第二代群体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他们秉承第一代画家艺术传统,自觉顺应时代潮流,以更为开阔的胸怀,吸吮国内外画家营养,在“继古开今”、“西学中用”观念指导下扩展国画表现空间,不断取得创造性成就。此代画家们历经乱世沧桑,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艺术磨难大大超过前辈。他们面对国画在现代文化转型中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新局势,面对中西绘画理念的激烈交锋与融合,面对传统文人阶层的变异和中国画文化内涵的更换,在继承、改革和创造中摸索迈步,时常裹挟到复杂多变的现实困惑之中,需要将传统观念、个人审美与现实社会要求平衡到艺术创作中去,需要在奋力破除传统与自身局限中面对周边艺术氛围,更需要在捍卫中国画优秀传统中增强中国画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他们不愧大有作为的可歌可泣的一代。然而,就第二代群体而言,其作品在生前均未得到应有的充分评价,其本人也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支撑他们勇猛精进的伟大力量源自对中华文化艺术的自信和挚爱。这一代“津派国画”大致以李叔同为先导,以“津门五老”即刘奎龄、刘子久、陆文郁、萧心泉、刘芷清为核心,加上三十至六十年代活跃于天津的画家赵松声、苏吉亨、严台孙、彭暘、任清吉、张爱棠、刘印孙、李明甫、黄子元、任廷梅、薛半千、阎道生、李鹤筹、李智超、刘君礼、张其翼、姜毅然诸多名家,谱出第二代丹青乐章。直至八十年代之后,其艺术成就才逐步为世人推崇。这里仅将李叔同、刘奎龄、陆文郁、刘子久、李鹤筹、李智超、陈少梅、张其翼略作评介。
旷世奇才李叔同以多方面艺术成就令人瞩目,更以弘扬律宗成为一代佛学大师。李叔同(1880-1942年),名文涛,字叔同,号息霜,以法号弘一名世。世居天津。五岁丧父,由母亲及兄长教养成人。少年时代从徐耀廷、常云庄、赵元礼、唐育垕、张兆祥、孟广慧、严范孙诸名贤学习诗文书画篆印。十九岁赴上海避难,二十岁与书画名家朱梦庐等人组创上海书画公会并出版书画周报。二十六岁赴日本学习音乐和绘画。三十一岁学成归国,执教天津直隶高等工艺学堂,讲授工笔画、水彩画等。曾主创中国最早的话剧团“春柳剧社”,主编中国最早的音乐杂志和《太平洋画报》,是近现代杰出的书画家、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图案广告设计家、艺术教育家、编辑、诗人和佛教律宗高僧。其书画承续张兆祥、马家桐、唐育垕、赵元礼等“津派书画”诸前辈,并与时代新潮同行。十五岁画《八破图》,已见非凡的笔墨功力。1905年赴日本以没骨画法用日本水彩创作《山茶花》,并在画面题写自作词曲,一新时人耳目。另有1907年前后为唐企林所作国画山水等。在主编《太平洋画报》时,以花鸟、人物、山水笔法勾画题花图式,采用传统中国画立轴或册页形式装裱发行,开创了民族装潢新法式。1913年为祝贺夏丏尊诞辰,创作《汉钩如意图》,堪称现代博古画典范。出家后所画佛像、佛塔,用笔庄重沉静,格调高雅清逸。其擅长书画的弟子有丰子恺、潘天寿、李鸿梁、姜丹书等人。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