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传统画派的业余美术教育初探 一以湖社画会为例(七)/吕鹏

2025-07-31

(三)湖社的业余美术教育模式

湖社的组织形式与活动和教学方式基本上沿袭了金城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时期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丰富,有些甚至具有了业余美术学校的性质,这是在金城时期所没有的,却比较符合当时的教育发展趋势。

湖社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既是一个画家研究组织也是一个培养国画家的学校”,授课教师由“湖社画会评议之成绩优良者担任”,后来随着入会人数的不断增加,先期毕业的学员也承担了教学任务,成为助教,再成为评议。“评议是湖社会员进入教师级的称谓,说明已有较全面的教学能力。”


2.jpg


中国画学研究会和后来的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也都有相似的“留校助教制度”。湖社的业余美术教育模式别于学校美术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中。

1.集体教学。学生没有固定的老师,方式与会中雅集相似,由一位或多位评议担当授课的任务。这种方式与中国画学研究会中的教学方式完全一致,也和北京的其他传统画派社团的活动形式相类似。

2.一对一的私人教学。湖社最初的骨干成员如胡佩衡、惠孝同、金章、李枕湖、刘子久、陈少梅等都有自己的弟子,甚至有弟子再收弟子的现象。在这些师徒互动中,私人教学的方式就显得比较普遍了。胡佩衡本身就是美术教员出身,他1918年在北大画法研究会做(绘学杂志》的编辑期间就著有《山水入门》(1920年)。湖社成立后不久,有实际主持编辑了《湖社旬(月)刊)。他在这些杂志中不止一次刊登函授的招生广告™,后来干脆在自己的寓所开班“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并在《湖社月刊》中刊登自己的山水画课徒稿,发行《胡佩衡课徒画稿》单行本作为函授教材。除了函授,胡佩衡也在家中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教学,《湖社月刊》也进行了连续的刊登。

胡佩衡对弟子王学庸的教学方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学庸在〈湖社月刊》上发文详细记载了1927年8月至9月间,16次到胡佩衡家学习山水画的经过,从笔墨、皴擦、布局,乃至用绢之法都有详细的描述,在每次的授课过程中胡佩衡都要边讲边示范,每一点画,每一皴擦,都解释得十分清晰。从胡佩衡的教学策略来看,他基本上沿用了《芥子园画传》教材构架,而且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将这一程序层次分得更系统化,更适合于初学者。




编辑 │ 冯冬

来源天美中国画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