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传统画派的业余美术教育初探 一以湖社画会为例(六)/吕鹏

2025-07-31



(二)金城教学方式的影响

1906年以后,金城主要活动于北京,于政界、商界、金融界和艺坛都有广泛的人脉,是民国初期北京传统画坛的风云人物,被称为“广大教主”。金城先后在北大画法研究会和中国画学研究会中讲学,他的亲传弟子众多,据考证仅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期间就有41人,占当时该会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其余受他教诲的人不计其数。1926年5月19日,金城启程赴日本之前为李达之、陈咸栋、朱之哲、李树智、刘子久、李鹤筹、管平、陈宏铎等11人颁发“业成证书”,这是中国画学研究会自成立以来首次颁发此类证书,后来湖社画会也沿袭了这种结业认证的方式。


1.jpg


金城通常将弟子们召集在一起上课,每月三到四次,并亲自撰写讲义,亲加指导,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书画临摹研究和创作交流。教学时金城“尽出其所作以作画范,更广搜古人名作及论说,以饷会员”。他提倡继承传统,“精研古法”,本人也是每遇名作必精心临摹副本。金城不仅自己重视临摹,还把这种观点运用于他的教学之中,他“广罗古画名迹,与后学潜心研讨,探源溯本,成绩斐然”。金城是北平古物的倡导者之一,他曾经带领学生子弟临摹故宫内廷所藏的历代书画达五十余件。

金城虽然对于学生临摹的课业要求是很严格的,但是对于风格的选择却是比较开放的,他主张“学者之于画,苟能规摹由心得,变化无拘泥,神韵自显独绝佳妙之手品也。”他倡导“画无新旧”,他的学生中既有钟情于北派画风的陈少梅、李上达、刘光城等,也有主攻文人画风的吴镜汀、张晋福等,还有像马晋、杨敏这样以郎世宁画风见长的。除了临摹古画,金城还经常与学生一起共同创作和探讨书画。金城的侄子金开英就曾经回忆:一次他拿了很多的丈八宣纸分给在场的学生,他也和大家一起画,完成之后,“开了个丈八纸作品展览会”。这样的做法依然保持着传统私塾的教学方式,但对于传统中国画学习来说显然有效。

从金城的教学实践来看,他的教育理念清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他撰写教材,研究画理,教学过程在传统画派中具有典型意义,他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对后来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和其他传统画派社团的业余美术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编辑 │ 冯冬

来源天美中国画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