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德
“津派国画”亦称“津沽国画”、“卫派国画”、“沽上国画”、“天津国画”和“津沽翰墨”,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文脉传承的重要画派,具有地域性、传统性、开放性、民众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等优秀特质,大致崛起于十九世纪下半叶(清光绪年间),以天津文美斋刊行张兆祥《百花笺谱》为标志,经过几代画家努力,“津派国画”得到新时期的发展机缘,频繁赴我国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国展出。1984年黄苗子先生为《天津画家作品集》撰写的前言中对“津派国画”颇多赞许。1989年笔者应邀主笔《天津简志·第八章美术》时,明确提出“卫派美术”和“天津画派”的学术定位,得到市委领导和天津史志界、文艺界的一致认可。从此“津派国画”成为中国画坛令人关注的一个课题。1995年黄可在其《清末上海书画家的结社活动》一文中认为“刘奎龄画派”是代表天津的画派,与“上海画派”、“岭南画派”共同构成中国近代民族美术的新潮流。新世纪之初,全国政协举办“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向国内外隆重推出“津派国画”,并组织有众多一流书画文化评论家参加的“津派国画研讨会”,使“津派国画”的旗帜张扬于海内外,并成为津沽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牌与代表。“津派国画”从清代以张兆祥为首的“津门四子”为第一代,传至以张兆祥弟子刘奎龄、陆文郁为首的“津门五老”为第二代,再传至以“津门五老”弟子王颂余、孙其峰、孙克纲为代表的“津门八家”为第三代,第四代白庚延、杨德树、杜滋龄、贾宝珉、霍春阳等名家多为“津门八家”的传人,第五代、第六代代表性画家亦是如此。只是第三代以后,随着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随着外地画家的不断引进,纯“津派津味”的国画逐渐变异,以画派面目出现的画家群体日趋减少,画家个人风格日益突出,“津派国画”变得不再响亮。然而,从清末张兆祥为首的“津门四子”发展至今,“津派国画”薪火传承百余年,绵绵不绝,脉络清晰可查。现择要予以介绍。
众所周知,论证一个画派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客观标准和历史依据的。在绘画史上,画派是比绘画风格更为复杂的艺术现象。绘画风格针对画家创作个性而言,而画派则属于群体性质。可以说,画派是一种带有地域性的精英画家画风的聚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具体艺术思潮的产物和展现。一般说,所谓画派,通常指在一定时代和地域环境中,一些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情趣和绘画风络相近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而形成的严密或松散的,并在绘画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绘画群体。这类画家集群,大都具有明确的艺术追求和较高水准的创作实践,并且由获得杰出成就的在绘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的画家作为画派领军人物。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