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传统画派的业余美术教育初探
一以湖社画会为例
文/吕鹏
吕鹏
(二)北京传统画派的美术教育机构与教师群体
民国时期的北京传统画派的美术教育,大都伴随着学校美术教育、业余社团美术教育而发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导师)大都是当时北京地区的传统派名家,教学方式多是以分科教学为主,或精研或普及,逐渐形成群体影响,这种态势呈现以下几个范例:
1.北大画法研究会(1918-1922)。其成立旨在美育的普及,听课者没有水平要求,“凡属本校(北大)职教员及本预各科学生有志研究画法者均得入会”,画法研究会设有中国画部和外国画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周期为半年。国画部先后聘请了当时的传统派画家陈师曾、金城、汤定之、贺履之等人为导师(后来胡佩衡也加入其中),这些人都是颇有声望、深厚功底、长于研究,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名家。他们编写教材,探讨画理,传授学生各项国画技法。同时,画法研究会注重美育涵养,注重美术史的梳理和美学理论的研究,他们聘请了美学家钱稻孙与贝季美作专题讲座,蔡元培还专门为学员们撰写文章并亲作讲演。1920年又增设了“夜班和函授部”面向社会开放。北大画法研究会先后共招生400余人,有效利用了高校、画家与公共资源相互融合,出版《绘学杂志》为其代言,形成教学模式。研究会的运作方式灵活开放,促进了美育的推广和普及,增加了社会影响力,基本体现了北大“兼容并蓄”的办学主张,是社团业余美术教育的典型案例。
2.北京国立美术学校成立于1918年4月15日首任校长为郑锦,是民国时期成立最早的公立美术专门学校,1919年学校升级为高等学校,设中国画、西洋画、图案三系。从此校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来看,中国画系的设立从未间断,当时北京很多传统派画家们先后任职于该校,为高等美术教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培养了近三百名中国画人才。虽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北平艺专的校长更迭频繁(1925、1929、1932年还被勒令停办三次),办学主张各异,但是参与中国画教学的基本上还是传统派画家,课程建构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过程依然沿着研古知新的道路向前推进。特别是齐白石1926年至1937年间多次被学校聘为国画系教授,为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
3.1914年在朱启钤、金城等人的倡导和运作下北平古物陈列所成立,10月10日武英殿正式开放。1936年11月古物陈列所向民政府内政部提出试办国画研究室的呈文。1937年国画研究室成立,聘请周肇祥、张大千、于非闇、溥心畬、汪慎生和邱石冥为研究员成绩审查委员,开始招生。到1947年8月停办,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馆)先后共招生五期,共计学生 266人(其中47人为研究生毕业),湖社画会和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很多成员多被录取为学员,研究室聘请黄宾虹、张大千、于非闇、周肇祥等十几位名家任导师。采取细分专业、分班组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制两年,共修学分100分,毕业生中成绩优秀者留校任教[12]。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馆)是官办高级别、具有定向研究性质的美术教育机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规划、顶级的师资团队,以及教学成果展示(分别在1938年和1939年举办两次成绩展览,1943年师生展览,展览作品为课堂和课外研究成果),对学术研究和培养高等级中国画专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