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德
刘奎龄的人物画也有卓越成就,代表作有《太平乐业》《中原逐鹿》《沙舟欲行》《夭真烂漫》《富贵寿考》、《秋夜寻梦》、《竹园问禅》、《梅窗弈趣》《塞上秋风》、《布袋和尚》、《无量寿佛》、《猴戏图》、《春江浴骏》、《降龙罗汉》、《牧羊图》、《松下问童子》、《叶绍翁诗意图》等,均画得精妙生动,充满了盎然诗意。其山水画也极有造诣,惜多用来补景,独立成幅的不多。其诗词修养很深,多用来题画,往往有感而发,注重韵味和意境。刘奎龄兴趣广泛,诗文书画之外,喜欢植树种花和郊野散步,属于文化品位很高又颇有闲情逸致的艺术家。
对于津派国画而言,刘奎龄属于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如果说张兆祥是第一代领军人物,那么刘奎龄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二代津画巨擘,因为刘奎龄国画品格和面貌便是天津画的本真特色。用当代时髦用语说,刘奎龄书画的天津味太足了。他与同代画友刘子久、陆莘农、刘芷清、萧心泉一起,被世人尊称为“津门五老”,亦即“津画五老”,这表明刘奎龄等五人是津派国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的卓越代表。正如张映雪先生所说:“刘奎龄先生为美术事业勤奋一生,他并无专一的师承,以坚毅的精神,孜孜不倦地自学成名,堪称一代宗师。他绘画艺术造诣宏深,对自己作品要求极严。他以革新创造精神,数十年来探求新的表现方法,在继承民族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独创个人风格,被誉为我国近代画坛上一个新的绘画流派。他创造的描绘走兽翎毛新技法,引人瞩目,是前人未有的。由此可以说,刘奎龄先生对于工笔动物画发展的贡献是罕见的。其业绩,将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留下不朽的篇章。”
三
刘奎龄之子刘继卣、之女刘继敏、之孙刘新星皆能承续画业,但以刘继卣最为卓著。刘继卣(1918-1983年),自幼随父学画,天资聪慧,十余岁便从事美术创作。1936年入天津市美术馆西画系学习。从刘风虎学素描、速写、水彩、油画。从刘子久、陈少梅等先生学习山水画和人物画。在家则学习并帮助父亲刘奎龄创作。十九岁开始卖画生涯,并以实际行动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曾参加慰问二十九军抗日将士。二十二岁因画《天灾图》触怒日伪当局而被捕入狱。1947年在天津市永安饭店隆重举办个人画展,所画动物、人物、花鸟皆受好评。刘继卣在父亲鸟兽画法的基础上自辟蹊径,他长于工笔、白描和重彩,又擅画写意,融中西画法于一炉。同时善于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习惯在泼墨或泼色大写意的基础上施以较为丰富的色彩和逼真造型,使作品由刘奎龄的严谨精细变为潇洒、松快、奔放、真切,其畜兽画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成为刘奎龄画风的出色继承者和弘扬者。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刘继卣到中国文化部艺术局搞美术创作。1951年赴四川绵阳参加土改工作团。1952年调入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与徐燕孙等国画家一起进行美术创作。1955年刘继卣创作的《武松打虎》组画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创作奖。1956年创作组画《闹天宫》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极受好评。八十年代开放后被聘任到中国画创作组(中国画研究院前身),三年间创作了数百幅作品报效国家。临终前抱病创作巨幅中国画《双狮图》献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