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延喆
何延喆
四、述法“四王”的主要画家
在颓风笼罩下的山水画坛,杰出的画家寥如晨星。只有少数画家不为时风众势所左右。如丹徒派的领衔者张夕庵和顾鹤庆,逮明窥宋又面向自然,故能独辟蹊径,但由于正统绘画观的顽固和“四王”末习的支配地位,这一派并未形成强大的声势,其影响也仅限于京江一隅。在尊学“四王”的画家中,成就较为突出者主要有:汤贻汾、奚冈、王学浩、朱昂之、朱本、黄均、刘泳之等,皆为“四王”嫡派的中坚和骨干。
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号雨生,江苏武进人,寓居金陵。工诗善书,兼通天文、地理、音律、围奕、击剑诸艺。官历三江守备、温州副总兵等职。生平足迹大江南北,好招邀名士作笔墨之游。太平军攻克南京时投水身死。画山水初受董邦达的影响,得娄东派的笔趣,在宦游中得以接触真山真水,始有“到眼云烟且静看,师人不若能师物”的感悟。作品能削繁剔冗,求得简净超脱,疏淡松秀。笔墨精练圆熟,喜用淡皴干擦,枯中见润。故宫博物院所藏《松亭幽岫图》,高岩欹斜,杂树交柯,空亭翼然,远水无际,不乏清逸冷隽、旷窅幽邃之致。只是没有完全脱尽时下风气,稍嫌平实松散,层次单薄,且意境荒寒索漠,饶有悲凉凄寂之感。有《画筌析览》及《琴隐园集》行世。其妻董婉贞,子缓名、懋名、禄名及女喜名,皆为知名画家。
奚冈(1746-1803),字铁生,号蒙泉外史、冬花庵主,杭州人。一生未应科举,与方熏并称“浙西两高士”。他精于篆刻,为“西冷八家”之一,是浙派印人之健者。书法兼工四体,真书取法褚遂良,疏朗瘦硬;古隶神驰西汉,笔意超逸,古拙之中又显舒散、流畅的风采,故能高出流辈。他的山水画很受世人推重,据说不但“擅绝武林”,而且作品“名重海外,琉球日本,皆悬金购之”。他的山水画也属于娄东派系统,以“三王”为祖源,又略参明代文、沈的笔意。在用笔上得益于金石书法,“风致嫣然而骨格秀挺”。用墨或腴润或以苍求润,与娄东末流的枯板有所不同。所作《枯木寒鸦图》,疏竹衰草,霜林暮鸦,一片苍寒寥落景象。全幅笔墨匀停挥洒自如,气味极其苍郁萧散。另一件《蕉林学书图卷》,是为书法家陈豫钟所绘。章法紧严茂密,穿插位置,悉合法度,苍松杂树,交柯成林,丛竹芭蕉,映掩萧堂数椽,有人在高阁独坐学书,远山一带起伏于林梢,山径穿林,板桥越溪,迂徐深入院扉之内,石树点染葱笼蓊郁,全幅荡漾着远幽深邃的情致,能脱却后期娄派的薄俗之气。但从画境、画风上看,仍无突出的创变迹象。
刘泳之(1807-1847),字彦冲,四川铜梁人,寓苏州卖画。朱昂之弟子,有出蓝之誉,山水人物深得古法。对麓台、石谷二家潜心揣摩,痛下功夫,又远窥黄鹤山樵门径。画风谨严深秀,笔墨峭秀清苍,尤擅小青绿设色,敷染尽情,别有风范。兼仿米氏云山,亦翁郁可观。故宫博物院藏有《群峰积翠图》,葱郁深邃,气静神闲,运笔出锋,灵动松活,勾斫皴点之间显示出一定的学养和才力。惜中年遽没,未能大成。
以上三人,虽未摆脱时代风习的濡染,但尚能在技法风格上略有突破,且能显示出自己的面貌。王学浩、朱昂之、黄均等亦有名于时,却都谨守“四王”遗绪,以克承正统为胜。
王学浩(1754-1832),字孟养,号椒畦,江苏昆山人。山水受业于王原祁甥孙李豫德,为娄东派正传,笔墨功力较深,评之者谓“笔端劲苦钢百炼”,只是较少自己的面目。晚年时追求雄浑苍古之气,颇有“骨韵”,但仍未脱尽窠臼。作品有《宜南诗会图》《文选楼图》《山南老屋图》等,著有《山南论画》。朱昂之(1764-1840后),字青立,号津里,江苏武进人,侨居苏州。其父朱文嵘,师法黄公望山水。昂之早年濡染家学,又法娄东“三王”。中年临古之作,深入古人堂奥,但略显尖薄而乏苍浑,入门派形迹而不能另出机抒,终难成自家之风骨。晚年虽痛改前非,欲求创变,然却力不能逮。南京博物院所藏《华溪渔隐图》(四通屏)是其晚年的悉力之作。同时活跃在苏州的画家还有朱本(1761-1819,字素人)、朱鹤年(1760-1832,字野云),与朱昂之齐名,时称“三朱”。黄均(1775-1805),字墨畴,苏州人,山水初师虞山派传人黄尊古,继法王原祁,据说能与王撰(王时敏子)并驾,笔墨浓郁,苍楚有致,但过分拘泥于成法,不能另辟町畦。“昔为前人所闻,鲜出己意。”存世的《南山积翠图》《富春山色图》等,虽格律谨严,韵致疏秀,与王原祁的体貌颇相肖拟,然神魄气力,逊之甚远。
同时活跃在画坛上的“四王”继承者还有:董诰、陈靖、颜炳、张伯凤、张家驹、王溥、王廷元、王映山、王应鸿、王应麟、王守曾、黄其勤、陈镛等。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