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传统画派的业余美术教育初探 一以湖社画会为例/吕鹏

2025-04-05

民国时期北京传统画派的业余美术教育初探

一以湖社画会为例

文/吕鹏

内容摘要: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为视角,通过对史实的梳理,井以湖社画会为例考察其间传统画派在业余美术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以及教师资源等特征,讨论其作为学校美术教育补充与丰富,对于民国美术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民国:业余美术教育:北京传统画派;湖社画会:中国画

一、民国期北京美术教育的环境

(一)民国学校与业余的美术教育的多元呈现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中国教育转型是以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和派出留学生为主要标志的。1862年(同治元年)清朝设立同文馆,模仿西式学校教育,这是转型的开端。随后有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水师学堂等近代学校教育相继出现,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中出现了“绘画”科目”。在基础教育方面,如各地的“蒙养学堂”、各级“师范学堂”,伴随着传统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具有近代教育理念的课程也逐渐出现,开始设立“图画手工”的讲授内容,之后来演进成为图画课,形成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f29169be5346827671f311c441d5158.jpg


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新式学校系统又取代了清末的学堂制,教育模式由单一学习日本转向学习欧美。新文化运动全面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也同样推动了美术教育的观念转型。王国维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完全制教育的理念:即体育与心育,美育与智有、德育”。蔡元培也指出“图画,美育也”“记美术家及美术沿革,写各地风景及所出美术品,美育也”,他认为“美育是重要的世界观教育”“以美有代宗教”就应当“普及美术教育”,强调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就像傅抱石曾说的,“中华民国建国二十六年中,艺术上最明显的进步,是艺术能在教育上有了位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转变本质就在于从近代学堂的技能教育,师范学堂的师资教育,逐渐转型成为以美育为核心的专门的美术教育。


490d30ef69119e7f7ddfbe55e57cfdd.jpg


bed4b9dd8fff486e906339a9680964b.jpg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