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梅(1909 - 1954),名云彰,又名云鹑,号升湖,字少梅,以字行。他出生于湖南衡山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随父学习书画诗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父亲陈嘉言是清末翰林院编撰,能书善画,是陈少梅绘画的启蒙者。由于他聪颖好学,父亲陈嘉言甚为喜爱并为其取名“少梅”。 1923年,15岁的陈少梅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成为北平画坛盟主金城最小但最为得意的弟子。金城独具慧眼,曾言:“少梅超诣绝群,必以过我。”陈少梅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没多久,就开始在北京画坛崭露头角。他的学长惠孝同学曾说:“金北楼的弟子我最佩服两个,第一是陈少梅,第二是吴镜汀。”后来画家刘凌沧也评价道:“我加入‘画学研究会’时,少梅早已是会员了。当时他年龄很小,画得却很好。他对艺术很忠实,说话极痛快,每提到国画总是侃侃而谈,很有见地。” 1926年,金城在北京去世不久,其子金开藩创立湖社画会,18岁的陈少梅便成为湖社的骨干。17岁时,他还成为了湖社评议,这足以证明他在年轻时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和潜力,能够在众多画家中脱颖而出,得到湖社的认可和重视。
1931年始,陈少梅由北京转赴天津,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22岁的他成为津门画坛领袖,这一转变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天津的绘画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作为分会的主持人,他不仅要有卓越的艺术造诣,还需要具备组织和引导其他艺术家的能力,推动画会的发展和繁荣。 陈少梅在天津积极组织各种绘画活动,为当地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画家加入湖社天津分会,使得天津画坛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在他的带领下,湖社天津分会举办了多场画展,展示了会员们的优秀作品,提高了天津画坛在全国的知名度。例如,分会定期组织内部的作品评选活动,鼓励画家们不断创新和提高自己的技艺,同时也加强了会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陈少梅在绘画上继承、宣扬了由乃师金城提出的“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艺术理念。他深入钻研传统而不囿于“泥迹袭貌”的皮相之术,既传古意,复见新姿,形成了具有一定时代气息的新风格。 在山水画方面,他不追求当时画坛“崇南贬北”的流行趋向,广泛吸收北宗山水优良传统。他全面并创造性地吸收马远、夏圭水墨山水技法,又深入地研究了明代的唐寅、戴进、吴小仙等浙派画风,自成二十世纪北派山水的新面貌。在运笔上,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线条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他的山水画作品往往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例如他的《唐人诗意图》立轴,设色纸本,101×33.5 cm,题识中写道“癸未十一月仿唐子畏笔法写唐人诗意”,可见他对传统技法的借鉴和运用,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使得画面既有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有现代的艺术气息。
陈少梅长期在京津地区从事美术教育活动。他不仅在湖社天津分会组织绘画交流活动,还亲自授徒,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绘画人才。他以自己丰富的绘画经验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为学生们传授绘画技巧和艺术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他鼓励学生们勇于创新,同时也要扎实掌握传统技法。他的学生们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有些学生后来也成为了画坛的中坚力量。他的教学方法和艺术理念对天津乃至全国的绘画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他会让学生们通过临摹古代优秀作品来提高基本功,同时引导学生们观察生活,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陈少梅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1930年,他21岁时作品参加了比利时国际博览会,并获美术银版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绘画水平的高度肯定,也为中国绘画艺术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他的作品《江南春》《浴牛图》《丛林远岭》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在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他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画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和细腻入微的描绘,人物画以其生动传神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走兽画以其栩栩如生的姿态和灵动的神韵,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在国内各大画展中频繁展出,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对当时的画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天妒英才,1954年9月9日,陈少梅因患脑溢血病逝,惜享年仅四十五岁。他的早逝是中国绘画艺术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对后来的艺术家们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他对传统绘画的深入研究和创新精神,鼓励着年轻人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他在天津湖社的工作和贡献,也为天津的绘画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天津画坛的繁荣和发展。他所倡导的“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艺术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