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1878年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出生,浙江省归安县南浔镇人,祖籍浙江省吴兴县,生于北京。家族排名绍城,他有众多字号,一字经郛、梅生,又字拱北,号北楼、巩伯、巩白等。他曾留学英国铿司大学学习法律,之后有着丰富的经历,从担任律师、京官,到在古物陈列所任职等。
留学英国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知识体系,这对他后来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或许有着潜在的影响。而他在官场和文化机构的任职,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资源,为他之后在绘画领域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古物陈列所的工作,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古代名画,深入研究古人的绘画技法和风格。
金城初学戴熙的精细笔法,后接近陆廉夫画风。他的作品大都仿古、师古,常常在古人的意境中徘徊。早期,他沉浸于对古人画作的临摹和学习,力求在技法和风格上达到与古人相近的水平。
不过,到了晚年,他有了一些写生之作。这些写生作品相较于前期的临摹作品,显得更富有生气。写生让他能够直接观察自然和生活,将真实的场景和感受融入到画作中,使作品更具鲜活感和生命力。比如,他在写生中描绘的花鸟走兽,形态更加生动,色彩更加鲜艳,展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艺术风格。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金城发起成立湖社画会。这一举措在当时的绘画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湖社画会的成立,为众多绘画爱好者和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创作的平台。
金城之所以发起成立湖社画会,一方面是他对传统绘画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这个组织,团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研究和发展传统绘画艺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绘画人才,推动绘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湖社画会的成立,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画家加入,著名近代画家马晋、陈少梅、田世光等皆出身于他的门下。
金城去世后,画学研究会的部分会员为纪念他,于1927年由他的儿子金潜庵发起组织湖社画会,并编辑出版半月刊《湖社》,后改为月刊。《湖社》刊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刊登社员及名人作品,为画家们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同时,刊物还介绍古代名画,宣传维护传统画法。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绘画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湖社》,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古代名画的魅力和传统绘画的技法,激发了人们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和热爱。湖社的影响很大,成员几乎遍及全国,盛极一时,成为了当时绘画界的重要力量。
金城不仅在绘画创作和组织活动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在著作方面也颇有建树。他著有《藕庐诗草》《北楼论画》《画学讲义》等。这些著作是他艺术思想和创作经验的总结,对于研究他的绘画艺术和当时的绘画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藕庐诗草》或许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感悟,而《北楼论画》和《画学讲义》则更侧重于绘画理论和技法的阐述。通过这些著作,后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绘画理念和艺术追求,也为学习绘画的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湖社画会和金城在传统绘画的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湖社画会的成立和《湖社》刊物的创办,为传统绘画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人才。这些人才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传统绘画艺术的进步。
金城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理念也影响了他的弟子们,他们将金城的艺术思想传承下去,并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例如,马晋、陈少梅、田世光等画家,在继承金城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使传统绘画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湖社和金城为传统绘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总之,湖社与金城在近现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关于艺术创作和组织活动的传奇,更是对传统绘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诠释。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他们的经历和作品中汲取灵感,为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