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开今理趣独惟——金城与“十大湖”画人艺术踪迹之管窥(一)|孙禹

2025-03-24

文/孙禹


内容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金城及其“十大湖”弟子,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一个群体。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他们不为时风所动、“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振兴作出不懈探索,彰显其可贵的艺术追求与品格。

关键词:

金城:“十大湖”;传统绘画;传承与创新


20世纪初,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曾吸引着诸多画界名流会集于此,他们切磋技艺,也演绎着中国美术园地的活色生香与花开花落。其中,以著名画家金城领军擎旗的“湖社”画人最受瞩目。他们“共襄艺事,齐同践行,丰富着近代艺术的天地,也重塑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民族文化之大义”。

一、金城其人其事



金城(1878-1926),字巩北,一字拱北,原名绍城,号北楼,又号藕湖,浙江吴兴人。作为一位出身于江南世族的传统画家,他所以能在名家荟萃的北方画坛风生水起,尊享“画界领袖”与“北平广大教主”盛名,进而影响并引领着一代画人,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首先,他虔诚的接续着中国传统绘画的血脉,是民族优秀文化坚定的守望者。金城家学渊博,自幼接受古代绘画熏陶,临仿摹画技艺超群。成年入仕以后,力主在北京故宫创建古物陈列所,在首开“皇宫社会化”的同时,也为他观赏临摹那些高古真迹提供了机会。此时期大量逼真而精致的临仿之作奠定了金城在画坛的地位,也使他坚信通过临摹以把握传统绘画精要是一条可行途径,从而渐成国画界一项重要的“入门功课”延续下来。

其二,面对20世纪初文化界“西风东渐”,他既不妄自菲薄也无狭隘排斥心理,是中国画家中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金城早年曾赴英留学法务,后又因公巡访欧美诸国,这使他得以近距离接触灿烂多姿的西方文明成果而受益匪浅。他认为“只要能够保存国粹、发展其本能,西方的绘画技法乃至技术手段都是可以取法的”,表现出不凡的艺术眼界与胸怀。

其三,他创立了“提倡风雅,保存国粹;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画学思想。而对当时美术界“革中国画命”的汹涌浪潮,他反对以所谓的“西画之新”来替代“中国画之旧”。主张“以本国之画为主体”,适当融汇西法,方能体现中国绘画独立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强调“全盘西化否定传统绝不会给中国绘画带来进步”。金城编写了《藕庐诗草》《北楼论画〉<画学讲义》等著述,系统阐释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旨趣,“具有教科书式规范理论的引导作用”。

其四,他是画坛大家,也是一代名师和卓越的艺术活动组织者。金城的作品“毫锋脱颖、墨法精微”,"不仅对宋元明清诸多流派风格熟记于心,同时又有自己选择”。在经年累月的创作中,他由初时临仿摹古几可乱真,渐入挥洒自如、直抒胸臆、自创风格的境界,其作品,堪称“领略古法生新奇”的范本,在近现代画廊占有重要一席。

金城诲人不倦,经他扶掖的青年才俊多有所成,有的已成中国画坛的栋梁。他还被公认为是“兢兢业业的画会组织者和艺术活动家”。金城与陈师曾、周肇祥等画界名宿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及其后的湖社画会,成为当时保护传统、弘扬国梓的中流砥柱。

1926年金城不幸英年早逝。其子金开藩承其衣钵,创立了名为“湖社”的新的美术社团。金城的画学思想与革新主张,在湖社大力推介及湖社画人的致力践行中,广为传布,“撑起中国近现代画坛半壁江山”。

置身于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年代,金城以执着的信念,超逸的修为,“坚持了中国画的底线”,保存了其后续发展的“生命根源”,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保护与创新,功不可没。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