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德
王振德
明清以来,西学东渐,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以不可遏制之势一次又一次地撞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坛上涌现出融合中西画法的时代潮流。明末曾鲸“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精神”,与中国传统的粉彩渲染不同,巧妙吸收西洋表现光影体面的画法,使人物面容真实灵动,其肖像画法风行海内,著名弟子有谢彬、徐易、张玉珂、沈韵、徐璋等,世称“波臣派”。康熙年间焦秉贞、冷枚、陈枚等人汲取西洋明暗透视画法,用以描绘人物、花卉、山水、楼阁亭台,一新院画风貌。其后,郎世宁在乾隆皇帝的指令、扶持、奖掖之下,将西方油画技巧加以调整,运用中国的笔墨颜色和宣纸画绢,创制了亦中亦西的新体绘画,成为清宫最受宠幸的画师,其高足丁观鹏、张为邦、戴正、王幼学等人传承有序,声势煊赫。他们将中西技法掺杂混用,难免生硬呆板,但对推进中西画法的交融变化却产生了深远影响。近现代以来,出现了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借用日本彩墨画法的岭南派,在江南烜赫成势。后继者赵少昂、黄独峰等人青出于蓝,终使岭南派进入画史序列。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蒋兆和、叶浅予、黄胄等人,将西洋速写、素描、水彩、水粉等画法融入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开创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彩墨写生画风,并取得了杰出成就,其中大多属于写意范畴,而刘奎龄则是将西洋画法融入中国工笔画之中,并取得杰出成就的画家之一。
刘奎龄(1885-1967年),字耀辰,又署耀宸、耀臣,号蝶隐、怡园蝶隐、蟫香老屋主人、惜寒堂主、种墨草庐主人等。其先人世居天津南郊土城村,拥有良田数百顷,房屋百余间,同时经营当铺、开办粮店,与官宦人家通亲往来,有财有势,系当年津门巨富“八大家”之一,世称“土城刘家”。刘奎龄五岁读私塾时,适逢光绪庚子动乱(1900年),刘家开始急剧衰落,其后每况愈下。然而,家运的败落似乎未能引起年幼画家的感伤,在家藏书画的熏染之下,他过早迷上了书画。刘奎龄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观赏屋内悬挂的名人手迹,喜欢通往私塾学堂小路上的农舍和菜园,喜欢农家窗棂上贴着的动物或花卉窗花,更喜欢小说或话本中的木版插图。慢慢地,他也在纸上画来画去,常常画上一整天,也舍不得离居室半步。所画毛笔人物、动物、花卉、房屋,往往令亲友惊异不止,都称赞他“心灵手巧,禀赋不群”。因其姐刘蔼如嫁给著名学者严修的侄儿智惺为妻,当时严修辞官返津,致力开创民办教育,使刘奎龄在读完私塾后,有幸进入南开中学(初名私立中学堂,复改称敬业中学堂)第一班,攻读英文、算术、格致、化学等各科“新学”,与后来的名人梅贻琦、俞传鉴等人同窗共学。在这里学到了速写、水彩等西洋写生画法,并掌握了西洋照相技术。平日常到姐姐家临摹西洋画,培养了扎实的造型能力。1905年刘奎龄中学毕业,随父亲由土城迁居市内北门里户部街,但不愿顺从父亲意志经营实业,更无意涉足官场,而将全部精力和时间用到绘画的学习和钻研方面。他悉心揣摩老画家孟毓梓、梅韵生、张兆祥等人的绘画技巧,常到文美斋等南纸局或画店看张兆祥前辈作画,并得到张兆祥的教导与传授。同时与津门书画家马家桐、王铸九、陆莘农、徐子明、刘芷清等人有所交往,走上了全面师法古人的道路。家里珍藏的古画毕竟有限,他大量仰仗珂罗版本和亲朋秘藏真迹,以临摹和研习工笔画为主,终其一生,也没有放松对古人笔法的学习和研究。从其现传作品题词来看,他对宋代黄居寀、徐崇嗣、林椿;明代边景昭、吕纪、唐伯虎、仇英;清代恽南田、蒋廷锡、沈铨、华喦、郎世宁、王素等名家,均有成功的汲取与借鉴,对徐崇嗣的没骨法和郎世宁画风采纳尤多。应该说,在学习北宋没骨法与借鉴西洋画法方面,他受到张兆祥的深刻影响,这也是时风时尚所致。他在四十一岁时潜心临写张兆祥四段“天下太平”人物便面,将其合为一图,后人称为《熙熙攘攘图》,漫画界多称《群盲品古图》。他在题识中说张兆祥人物便面“虽系游戏之作,而格律谨严,繁而不乱,笔墨间含有一种渊静之致,穆然有古大家风,一洗时史面目。观此可知先生造诣之深,洵可宝也”。其对张兆祥敬仰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另一方面,刘奎龄很注重到自然中观察与写生,他亲自在自家庭院中种花植树,每天浇花赏花成了一生习惯。他的许多杰作都是在其津郊小院与郊野散步时构思的。如《蔬果禽鸟》题云:“野圃无人昼掩扉,黄瓜初熟紫茄肥。如斯秋色邀谁赏?只有鸣鸠自在飞。”又如《花坪漫舞》题云:“庭前芳草绿扶苏,烂漫花城展画图。莫笑闻声先起舞,嘉名已锡万斛珠。”所画都是农家庭院园圃内黄瓜、紫茄和珍珠鸡、斑鸠之类。没有生活积累,是不会创此佳构的。丙寅年(1926年)夏天,他“小病新愈”,到郊野散步,见“篱落草花杂放,小鸟时鸣”,顿生诗情画意,遂作《篱边晓露图》,画紫色牵牛花旁竹篱顶上有小鸟观蝶,且题自作《如梦令》词:“篱落朝颜初吐,沾得一丛晓露。时见鸟儿飞来,一似银河乍渡。且住且住,莫使天孙相妒。”由此可知,刘奎龄工笔画创作是将师古人、师造化与发心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沿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人为我用的思路进行的,只要是感到美妙的事物,他总是用自己独到审美感觉和表现方式表现,而不随他人左右。这使他走出了自己的工笔画路子。
刘奎龄年轻时代即显示出绘画才华,受到世人爱重。他二十四岁时从南开中学毕业,走上了以学识及绘画谋生的道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天津名士温支英、陈公甫等人创建《醒俗画报》社,仿照上海《飞影阁画报》,以丹青议论时政,半张粉连纸横开折叠,文图并茂,很受读者欢迎。刘奎龄是《醒俗画报》的主要作者之一,他那富于讥讽的世俗绘画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画报社因刊载张瘦虎绘制的《升官图》触及到权贵的隐私而被封停刊,刘奎龄也由此认识到当时官场之腐败和凶狠,终于决定改变创作题材,由现实人物转向古装人物,由以人物为重点转向以走兽、花鸟、鱼虫、楼台为重点。为了开阔视野,扩展胸襟,他先后游览北京西山、蓟县盘山等地,多次赴故宫观摩临写历代名作,为自己绘画发展调整了航向。这一时期,刘奎龄曾为东马路民立小学代课任教,曾被天津《新心画报》馆聘为画师,曾对竹内栖凤、渡边晨亩、横山大观等日本画家作品进行学习和借鉴,使自己画风更为突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刘奎龄除作画、教子之外,注意与京津书画名家交往,陆续结识了溥心畲、张善孖、张大千、刘子久、惠孝同、陈少梅等人,艺术眼界更为开阔,艺术风格更为成熟。其代表作《松猿图》《孔雀图》《教子图》《松鹤图》、《上林春色》、《牡丹富贵》、《双鹿秋柏》《耄耋千秋》、《荷池双猫》、《凛凛雄风》、《虎啸》等相继行世,其创作生涯步入巅峰时期。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