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早期书画家(十一)|王振德

2025-02-18

文|王振德


未标题-1.jpg

王振德


尤为珍贵的是独乐寺内明代绘制的观音阁壁画。1972年在观音阁下四壁剥出了十六罗汉和两天王壁画。根据罗汉下方的供养牌记断定,新发现壁画的绘制年代大体在明代中后期。两天王所执法器和璎珞上的金饰皆以沥粉绘成。壁画人物的风格、山云形式和走龙细部的刻画,均与十一面观音立像背后的倒坐观音塑壁相似。这种倒座观音题材和使用沥粉突显金饰的办法是明中叶开始在津、冀、晋等地区流行的画法,但从壁画中人物形象的面部刻画和衣纹服饰来看,一般都表现的简练生动,富于神采。许多地方与山西寺庙的元代壁画相仿佛。其中十六罗汉像之第六尊罗汉,其从容淡泊的风度,深邃明澈的情状,描绘得尤为精湛,令人联想到山西广胜寺壁画的风格。当地考古工作者通过壁画多处重层痕迹进行分析,认为观音阁壁画的最初绘制当在元代以前,后来在原壁画之上,加了一层薄薄的浅色粉土,进行了重新复制。而明代又在元代壁画上面加层粉土,进行了再度复制。因此,观音阁壁画虽绘制于明代,但从绘画风格和壁画内容看,大体肯定,一部分世俗题材,当是元代民间画师绘制。而那些作直立姿态的十六罗汉,与宋以后因受禅宗影响的倚山石、坐禅床的罗汉形象大不相同,自应属于元以前的民间画师的杰作。壁画通栏布满墙面,以佛教十六罗汉和两天王为主要形象,间以穿插有关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世俗画图或供养人像,组成一铺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画卷,气氛神秘而又和谐,形象夸张却不失自然。背景中的鱼、龟、猴子等各种动物,几个顽童捅蚂蜂窝、敬献经卷、畅饮圣水等有趣场景,为画面增添了活泼气氛,使人感到神圣崇高的同时,又不失世俗间的生活气息。壁画上部绘山林风云,下面画世俗故事。罗汉像高两米有余,每尊罗汉旁边都画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总之,观音阁壁画是我国佛教壁画的成功范例,是明代画库的瑰宝。壁画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整铺壁画的绘制,以精湛娴熟的画技刻画人物神态,可谓一丝不苟,严谨无华,十六罗汉无一不具有个性特征:或温文尔雅、或卓厉奋发、或横眉怒目、或安详稳重、或闭目沉思、或逸度翩翩,不一而足,各有情态。人物之间相互照应,顾盼揖让,构成了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虽然用笔简约,但赋彩极为考究,人物以重彩勾填,细部采用堆金沥粉以突显缨络、花钿和衣袖,产生了庄重富丽的装饰效果,显然承继了唐宋以来壁画的传统方法,而又加入了壁画家独特的艺术创造。专家们认为这些壁画,是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修独乐寺时被一层厚达一厘米的白灰覆盖的。今天它重新显示了色泽缤纷的原貌,不仅为独乐寺增添了光彩,也为艺术、宗教、历史、建筑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参见1972年第六期《文物》)。

明代寓居天津的重要画家是项嘉谟。项嘉谟,字君禹。其先祖原是辽西郡人。北宋灭亡时,逃难到浙江嘉兴定居。明中期后,项家成为江南望族。其五世祖项忠官至兵部尚书。其祖父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山人,是著名的鉴赏家、收藏家和书画家。其堂弟项圣谟也是一位气节高迈、画艺精湛、名满江南的丹青高手。项嘉谟出身于名门世家,家学渊源,且习武尚文,能诗善画。曾以武健授蓟辽守备,客居津关多年。暇时挥毫染翰,所画山水笔法严谨,章法考究,腕力灵动,雄逸自然,毫无甜俗之气,时人誉为“士气作家俱备”。后弃官归隐。1645年5月中旬,清兵攻陷南京,项嘉谟誓死不做清民,便将平日所著诗文抱在怀中,携妻子跳入天心湖中,以身殉明,被当时颂为满门忠烈(据《明画拾遗》)。

1984年8月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