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德
王振德
七
随着元朝覆灭,“海津镇”一名自然消失,而小直沽一名依然存在。明燕王靖难,即皇帝位,是为成祖,曾于建文二年(1400年)九月由天津渡河南征,定鼎北京后,为纪念此事,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决定在小直沽设立“天津卫”,同年十二月初九(1405年1月9日)决定设立“天津左卫”,永乐四年十一月初八(1406年12月18日)又决定改“青州左护卫”为“天津右卫”。对此,明李东阳《天津卫城修造记》记载:“我朝太宗皇帝兵下沧州,始立兹卫。……立为今名,则象车驾所渡处也。”明程敏政《天津重修涌泉寺旧记》也说:“我文庙入靖内难,自小直沽渡跸而南,名其地曰天津,置三卫以守,则永乐甲申也。”明嘉靖年间所立《重修三官庙碑》记述:“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所由立焉。”(此碑今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可知,朱棣将“海津镇”改称“天津”,以表明“天子渡口”,正是为纪念和彰扬自己由此渡河南下而执掌天下的。同时也说明他对处于水陆咽喉地理位置的天津地区军事战略价值的重视。如果说,元代小直沽不过是漕粮转运的重要码头,那么天津设卫之后则开始了从军事要镇向大型城市的过渡。永乐年间先后设置的天津卫、左卫、右卫,置于后军都督府管辖。“卫”是明代一种军事编制,一般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官兵的身份是世袭的,家属也随住卫所,使得天津人口剧增起来。加上交通和商业的发达,天津迅速繁华昌盛。到明朝后期,发生了抗倭战争和辽东战争,天津成为筹饷调兵的基地,其地方官亦升为巡抚,天津遂成为京东第一名城(《怀麓堂集》、《新校天津卫志》、《天津古代建筑》)。
随着天津兴旺发达,人口日多,冠盖往来,商贾云集,一些达官显贵及名人才士亦移居津门。他们利用天津丰富的自然水系,栽培花木,构筑楼阁,以为吟咏风月、娱情翰墨的游憩之所。于是出现了一批园林,较著名的是正德年间的“浣俗亭”。园址在户部分司署内,系汪必东所建。汪氏原为户部郎中,正德十一年(1516年)出任天津户部分司主事。尝赋《浣俗亭》一诗:“十亩清池一墁台,病夫亲与剪蒿莱。泉通海汲应难涸,树带花移亦旋开。小借江南留客坐,远疑林下伴人来。方亭曲槛虽无补,也称繁曹浣俗埃。”从诗中可知,“浣俗亭”有十亩清池,亭台曲槛,颇得江南园林妙趣,其间杂树繁花,甚有可观。名人挥写的匾额字画,也定然有之。
明注重北方边关的防卫。直至隆庆到崇祯初,尚有戚继光、袁崇焕等名将镇守。这使蓟县的名胜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建,使盘山胜景愈发名闻天下。盘山坐落在京津唐三角地带,“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人们将盘山分为上、中、下三盘。上盘以松胜,蟠曲翳天,挺拔多姿;中盘以石胜,嶙峋嵯峨,千奇百怪;下盘以水胜,飞泉响涧,泻玉喷珠。历代帝王将相、名僧高隐看中了“三盘胜境”,大兴土木,辟山建寺,酿造成“梵宇窣堵之胜”,“谲诡幻怪之观”。贵胄富贾,不期而至。文人墨客,蜂拥而来。明代著名文人袁宏道、袁中道、李攀龙、汤显祖、王世贞、卢雍、高承埏等人都留下了吟咏盘山的佳作。书画家朱之蕃游历盘山时也写下了“盘山盘泉盘崖壁,百折犹难望岭头。鸟乐菁林山果熟,客停飞旆野云流。绿荫遮屋浑忘暑,白叟歌田不解愁。极目雄关环帝阙,可知奇舆在屏幽”的诗句。据记载,普照禅师于万历四年(1576年)到盘山万松寺住持,念四字佛号导人为善,明神宗朱翊钧特意为寺庵书写“清心”二字。天成寺附近古佛舍利塔之东侧立一石幢,本为辽书,明万历年间磨光三面,改刻“无垢净光陀罗尼佛顶真言”等字及“金佛燃灯记”。盘山上方寺南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大方广”三个大字,字径丈五,双钩铁画,气势壮观。此巨石旁无依傍,似悬空中,名悬空石,是盘山八大怪石之一。悬空石东,两壁如斧削劈,上有“天门开”三个字径五尺的巨书,系隆庆年间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的刘应节所书。刘应节系山东潍县人,字子和,嘉靖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他与戚继光同管蓟辽边务,在守边生涯中建立了深厚友情,曾吟《九日戚都督招集盘山寺》诗,表达了诗人奋勇卫戍疆土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激情。其书法也写得刚强劲健,可谓书如其人。明崇祯年间重修古佛舍利塔,为募集资金,盘山著名书僧如芳和尚刺血书经七年,兴工时,传说“感白光烛天,如玉桥,竟日不散”。此外,中盘寺内的“中盘”二字,为杨忠裕书,体势庄重强雄,是明代天津书派题碑的代表性作品(《蓟县风物览胜》)。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