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早期书画家(八)|王振德

2024-12-24

文|王振德


未标题-1.jpg

王振德



元灭宋,结束了分裂对峙的局面,将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扩建为一个声威远震世界的军事强国。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军粮多由南方海路或运河经天津运往大都,从此天津成为京畿重地和海漕枢纽,市区兵民混杂,南来北往,日趋繁华。并在大直沽设临清万户府和接运厅,专司漕运。于至元二十二年(1300年)在静海一带置军屯田。于延祐三年(1316年)设海津镇。于至正九年(1349年)设立“镇抚司”以加强对天津的管理。当时位于天津狮子林附近的小直沽(今三岔口附近)是南北海运的集散地。元诗人对此描述甚多:“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傅若金句)“东吴转海输航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王懋德句)。“晓日三汊口,连樯集万艘”(张翥句)。天津地区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加上元代积极汲取先进的汉民族文化,尽力网罗有影响的汉族文人,致使一些应诏出仕的汉族文人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于是,书画艺术成为文人精神寄托和排除苦闷的重要手段。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氛围里,书画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一般说,元代初期书法家,或由金入元,或由宋入元,都承宋代书风的余绪。如耶律楚材、赵孟頫等书法名家均带有明显的宋风,总的发展趋势是追踪晋唐、复古尊帖,元代书家也多是沿着这条路径发展的。元初名书法家首推赵孟頫,其次鲜于枢,再次邓文原,这便是书法史上常说的元初三大家。三大家中以赵孟頫才艺最为全面,成就最为巨大,影响也最为深远。其书法宗王羲之、王献之,旁及各家,遍取晋唐名迹精华,融汇贯通,而成为元代书坛盟主,中国书史巨擘,有“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其匹”的美誉。而鲜于枢是元代唯一能与赵孟頫抗衡的伟大书家,他擅长草书,以精通回腕法驰名千古书坛,作书讲求胆力、胆识,人称其书有“河朔伟气”,如“渔阳健儿”。

鲜于枢(1256-1301年),字伯机,号困学民,又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虎林隐史等。渔阳(今天津蓟县)人。尝寓居扬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宦居杭林。大德六年(1302年)官至太常寺典簿。为人狂逸豪放,以读书为乐。自筑一室曰“困学斋”,常闭门谢客,终日研读古籍名帖。洒酣骜放,吟诗作书,奇态横生,足以惊世骇俗。以文会友,与蓟丘李衍情谊甚笃,彼此在书画技艺上切磋颇多。他与赵孟頫齐名,两人结识后,一见如故,结为知己,所谓“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夙昔。春游每孥舟,夜坐常促膝”。鲜于枢早岁学书于张天锡,愧未能若古人。偶至原野,见二人挽车行淖泥中,从其拉拉推推的有力姿势中,领悟到书法行笔用腕的奥妙,书艺遂大进。擅长真书、行书。小楷得钟繇神意,行书古劲类唐人,尤精于草书。其草书系从真书、行书中脱颖衍化而出,故运笔有力,用腕通灵,点画所至,皆有意志。其特点是笔画秀爽疏朗,使转自然潇洒,笔画间的引带牵丝痕纤意实,结体清逸俊美,抱合有致,章法若不经意,而意象奇妙。但有时失于严谨,体气欠壮。常衔觞作书,悬腕挥毫,骨力雄健,气势豪纵,才情风发。有人喻其笔势为“猿啸苍松,鹤鸣老桧”。一般说,他的书法以金人张天锡筑基,继而入晋唐行楷,小楷直追钟繇,草书神逼怀素,而自出机抒包容古今书家之大成。评论家认为其“小楷似钟王而雅有风神,大楷庄重具有唐人矩镬,草书体势高古近于《十七帖》,行书遒劲雄浑,笔法纵肆超卓”。元《翰林要诀》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今代唯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瞑目伸臂曰:胆!胆!胆!”《翰林要诀》的作者陈绎曾是鲜于枢的好友,平日往来亲密,这段记述相当真切,它表明鲜于枢作书力主放开胆魄,以书法达到自由驰骋、天机无碍的境界。鲜于枢《论草书帖》中说:“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晋唐书法的欣赏及对宋人书法的批评,其追求的书法自是一种属于古雅奔逸审美范畴的风范,鲜于枢的书法实践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其书法发扬了雍容典雅的晋唐书风,以极其独特的艺术面目赢得时人的仰戴。其草书更是名震海内,连赵孟頫也甘拜下风,自愧弗如。但因年寿短促(仅活四十五岁),限制了其书艺的进一步发展,故对后世影响未能与赵孟頫相较。对此,赵孟頫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历代评论家对鲜于枢书法皆有极高评价,元虞集赞扬其书法“翰墨比米、薛而有余,风流拟晋、宋而无怍”。刘珝称赞其“面带河朔伟气,酒酣作字,奇态横发,今观所作良是也”。郑本忠也倍加推崇:“鲜于先生书,笔意遒劲,而机械妙用,婉转无穷。”明代陆深《俨山集》认为鲜于枢与赵孟頫旗鼓相当,皆为书坛巨擘,并称元代二雄,指出“书法敝于宋季,元兴作者有功,而以赵吴兴、鲜于渔阳为巨擘。终元之世,出入此两家”。明代王世贞也说:“鲜于博学负才气,貌伟而髯,类河朔伧父。余见其行、草,往往以骨力胜而乏姿态,略如其人,以故声称渐不敌赵吴兴。所书《游高亭岩诗》字兼正、行体,大小如《宣示》,而备有褚、柳笔法。”这就难怪人们誉为“南赵北鲜”了。甚至有人说,鲜于枢死后,赵孟頫出于嫉妒,四处购求鲜于枢书法并有意毁掉,致使鲜于枢的传世墨迹不多。此外,鲜于枢还精于鉴赏法书名画及三代鼎彝,吟诗骜放,雄视一世。且勤于著述,有《困学斋集》、《困学斋杂录》等著作传世。流传至今的书迹有二十余件。所书《韩愈进学解》,以草书、行书笔法兼之,时有楷法,骨力遒健,奇态横生,重振晋唐神韵,精妙处不让赵孟頫,是其得意忘言之作,故书法有行有楷有草,又不知也不论其为行为楷为草了,只求达意而已,这在元代确属放胆创作之典范。所书《杜甫兵车行》《陶渊明归去来辞》均为行草之间,亦行亦草,随情达意,用笔圆劲道健,结字端严有致,布白疏密匀亭,牵丝映带,皆成意趣。所书《王安石杂诗卷》字大如卷,行中兼草,运笔快捷劲迈,落笔如锥入木,英姿勃发,光彩照人。其余书作如《书苏轼海棠诗》《书醉时歌帖》《书韩愈石鼓歌》、《草书千字文》、《书萧山文庙碑》、《书青天词》、《御史箴》《游高亭山广严院记》、《满江红词》、《评书》《檀波罗蜜帖》、《襄阳烟江叠嶂二歌》、《老子道德经》、《渔父词》《透光古镜歌》等,都是众口称颂的名作。其子鲜于去矜、孙鲜于端,在书法上也有一定成就(据《新元史》《俨山集》、《书史会要》、《书林藻鉴》、《匏翁家藏集》、《滋溪集》《书法探求》、《中国书法简史》、《中国美术辞典》)。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