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史观对20世纪初叶中国美术史研究和撰写模式的影响——以陈师曾及其著作为主体

2024-12-16


文|祝一宁


二、陈师曾的进化史观



在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陈师曾发表了《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一文。该文于1921年发表,文中以中国人物绘画作品为事实依据,按照“性质的变迁、画法的变迁”两条主线系统的阐释了中国人物画史千年来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演变逻辑。他说:“现在有人说西洋画是进步的,中国画是不进步的,我却说中国画是进步的从汉时到六朝的人物画,进步之速,已如上述;不过至宋朝至近代,没甚进步可言罢了。然而不能以宋朝至现今几百年间的暂告停顿,便说中国画不是进步的。譬如有人走了许多路。在中途立住了脚,我们不能以他一时的止步,就说他不能步行。安知中国绘画不能于最近的将来又进步起来呢?”陈师曾以人物画为客体,从史实出发,用进化史观分析阐述了其兴起、高潮直至衰落一系列过程的合理性。

亦是同年,陈师曾完成了理论第三阶段的构建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又作《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代表其“中国画进步论”的完成。文中论及:“进步的原则,就是由简单进于复杂,由混合进于区分,不拘滞,善转变。动植物的繁殖世界,人类文化以及各种学术之发达,都是由这个途辙,经这种阶级缓缓儿往前进,所以我说中国的画也是这样。”“中国画进步论”是陈师曾以概念驳斥、画科演进以及史观总结递进的逻辑顺序,在一年之间三次发文闸明中国画是进步的观点,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系统完整地以进化史观阐述中国美术史的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中国美术史的分期问题上,陈师曾同样深受来自国内进化史观和日本现代美术史观的影响。早在1901年,梁启超就窥察西方井非“一朝为一史”,于是在他的《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历史分为上世中世、近世三个时期,目的在于“探索运动进化”1922年,陈师曾应中华教育会的邀请,赴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该讲义于1925年经俞剑华整理出版《中国绘画史》,这“可以说是近代所出《中国绘画史》。该作很大部分来自译制中村不折与小的先锋”鹿青云合著的《支那绘画史》,同样是以上古、中古、近世三编体例为基础上,细节处加入了陈个人的史识论述。该作每编以时代背景和风格概述展开,以文献史料与绘画作品互为参照,将画家、画作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当中分体系进行讨论。《中国绘画史》兼学梁启超“新史学”和日本的美术史的编年体例,以进化史观完成了一次通史体例中国美术史的撰写可称为现代形态通史体例中国美术史开山之作。

总结前文,陈师曾在研究和撰写中国美术史的过程中是以中国美术的史实为客体,以进化史观为主体,将美术纳入历史研究中。无论是以文人画问题探讨中国美术的内生动力,还是统合中日新史学成果撰写中国美术史,陈师曾的思想脉络和史观架构都极为清晰可辨。从历史发展的长镜头来看,陈师曾在20世纪初叶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尚在萌芽阶段的中国美术史能够多元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陈师曾对传统的理性拥护,还有他以进化史观研究美术问题和撰写美术史的贡献。这些贡献是对全篇西化声音的有效约束和制衡,使近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不至于走上另一个极端。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