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德
王振德
宋太祖以陈桥兵变得继后周政权。抑武崇文,开科取十设立“翰林图画院”,网罗各地丹青妙手,搜求古今名画,什待文人墨士。书画成为当时朝野普遍爱好。于是,唐代书写碑铭的楷书逐渐被冷淡下来,而代之以能够抒发情志的信笔挥酒的行书,此时幽蓟地区书法家当推赵普和宋贻序。
赵普(921-991年),字则平。幽州蓟(今蓟县)人后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五代后周时,赵普便追随赵匡胤在其幕府出谋划策,并参与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称帝,官至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右仆射后又帮助赵匡胤出主意,导演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顺利收回了石守信诸将的兵权,削平诸国,完成了北宋初年的统一。太宗立,复为相。淳化年间进封魏国公,谥忠献。真宗时,追封韩王。起初,赵普寡于学术,宋太祖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既死,家人发箧取书,仅《论语》二十篇而已,这便是后人传布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但赵普的书法功力却是深厚的,他自幼攻习书法,擅写笔札字画谨严庄重,法度精密审细,颇有唐人书法峻丽劲健的风韵对淳化年间朝廷内外的书风影响较大(据《宋史》《东观余论》《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宋贻序,幽州蓟人。系著名文人宋琪之子。官至殿中丞,曾于景德二年(1005年)参与编修《册府元龟》。平日以挥毫染翰为乐,喜名墨古砚,所书笔札,遒劲敦厚,严谨大方其楷书、行书称道于时(据《宋史》)。
画家燕肃(991-1040年),字穆之,一字仲穆,又署上谷。世居燕蓟,后徙居曹南,因有祖葬于阳翟,又有阳翟人之说。真宗朝举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人称“燕龙图”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其文章、道德、风范,素来为士大夫所推重。为人胸次潇酒,巧思过人,曾设计制造指南车、讯里鼓等。又为朝廷进呈“莲花漏法”。能诗善文,在绘画上颇有成就。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畜兽。每到一地,必寻幽探胜,赋诗作画,每每流连忘返。对天津地区的燕山大海尤寄深情,其作品多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故而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令人感到亲切具体。他身居高位,却同情下级官吏敢于为他们鸣冤叫屈,申诉不平。对于寒苦百姓,也抱有同情之心,其作品《送寒衣女图》,便是这种心境的写照。在绘画技法上,崇尚笔墨功力,作品清淡雅重,仅以勾点皴染为之:从不赋予各种颜色,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水墨画家。曾东临沧海望日耀月华,天容海貌,观澎湃海涛、苍茫云水,觉宇宙寥廓胸襟万里,遂绘制《海潮图》。所画山水寒林受王维、李成影响较深。又以墨笔画生竹,超然绝俗,浑化天成,新颖别致,虽离画工之矩度,却得诗人之清丽。他画的竹树,给后来的文同以极大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燕肃实际是“文湖州竹派”的前驱。他为太常寺画过屏风。为雒佛寺、玉堂屏、景宁坊等地方画过壁画。王安石对于人物的评议向来慎重,但他十分赞赏燕肃的为人和画品,其题燕肃《潇湘山水图》诗云:“燕公侍书燕王府,王求一笔终不与。奏论谳死误当赦,全活至今何可数。”燕王,即赵元俨。燕肃为赵的下属,却不肯按照赵的要求为其作画,足能表现出燕肃的耿直和自重。燕肃抗章论谳天下疑案,使许多沦于冤案的人得以存生。正因为这些原因,王安石对于燕肃的病逝至为哀悼:“仁人义士埋黄土,只有粉墨归囊楮。” 据《宣和画谱》所载,宋徽宗御府曾藏燕肃《春山图》《夏溪图》《冬晴钓艇图》《春岫渔歌图》《秋山远浦图》《雪满群山图》《寒林图》《履冰图》《江山萧寺图》《古岸遥山图》《状牛头山望图》《渡水牛图》《双松图》《松石图》《写李成履薄图》《雪浦人归图》《寒雀图》等三十七件作品(据《宋史》《广西通志》《海岳画史》《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
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在蓟县建筑了气势雄伟的白塔(又名观音寺塔),塔高三十余米,呈平面八角形,基石用花岗石条和青砖垒砌,镶出仿木结构的斗拱,双重栏杆,仰复莲花等各种装饰。束腰处砌出壶门二十四个,内嵌不同姿势的伎乐千角砖雕,转角处各镶一极力支顶塔身的“硬郎汉’捧胸突腹,形态生动。塔身南面设门,门内有佛龛,周壁施彩绘,右侧嵌有《重修渔阳郡塔碑记》。东西北三面均是假门,门拱上雕有凌空而翔的飞天,栩栩如生。另四面砌出碑形墙面阴刻着五言八句的佛教“缘起偈”与好女塔院的“大辽碑铭’(俗称“鞑子碑”)、云泉寺庄南的“大辽蓟州神山云泉寺记”均系宋辽时期的书法珍宝。书的结体布局疏朗宽绰,不求密致:落落大方,淡泊清正,深得金刚经的笔意。碑石一般为额阳篆文,文句多用楷书,语涉释典,字多漫脱落之处。此外,可观者尚有辽圣宗统和五年(987年)在盘山千像寺院中立的《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碑高三米,宽一米。碑额四角雕饰蟠螭,线条流畅,形象灵动。碑正面铭文一千六百余字,记述开发蓟州盘山及建寺经过。碑中说蓟州“地方千里,籍冠百城,红稻青粳,实渔盐之沃壤,襟河控岳,当旆戟之奥区”记述千像寺得名的缘由:“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以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僧洗钵,瞬间而泯,因兹构精舍宴坐矣。厥后,于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显其殊胜也。”碑的侧面为辽重熙十五年( 1046年)补刻的一段文字,是千像寺、妙香寺因解决土地争讼问题而共同确立疆界的记录。碑文典雅雍瞻,为蓟州军事判官李仲宣撰。书法刚劲清秀,系德麟和尚所书,是辽代难得的书法真品,被书界誉为“京东第一碑”。盘山南麓的宝积寺(今感化寺)有辽乾统七年(1107年)碑,其碑文大略云:“渔阳古郡之西北,从岫迤逦曰田盘山,冈峦倚叠,富有名寺。而感化者,魏太和十九年无终县民田氏兹焉管办。”系渔阳南抃撰,释肃回书。由此可知,当时在盘山寺院的德麟和尚、肃回和尚都是值得注意的书法家。不过,在上述辽碑中,著名的“鞑子碑”和“云泉寺碑”已在“文革”中被毁坏了(据《蓟县白塔》《蓟县风物览胜》)。
辽后,金代书法家张斛,字德容,活动于金太祖天辅保大年间。渔阳人。原仕宋为武陵太守。后归仕金,官至秘书省著作郎。其文笔字画得到当时著名文人字文虚中的赏识。著有《南游诗》《北归诗》( 据《中州集》)。在盘山少林寺(也称北少林寺,传为魏晋时期所建,旧名法兴寺)东面的龙首山上,矗立着白色的多宝佛塔。塔南面有红龙池,池水四季荡漾,从不干涸。北山石壁上,镌有一条红龙倒映池面,如真龙戏水。红龙右旁有金大定七年(1167年)镌刻的“红龙池’三个隶书大字,在旁镌刻着楷书“立沛甘霖”四字,隶楷相映.焕发神采,虽不能考证何人所书,却永久显示着金代书法的神韵(《渔阳名胜诗选释》)。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