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早期书画家(四)|王振德

2024-10-09

文|王振德


未标题-1.jpg

王振德


汉末群雄竞起,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北方曹操天子以令诸侯。公元三世纪初,曹操北征乌桓,为运送军需粮草,于建安十一年开凿了平虏渠(大体相当于今青县、静海境内的南运河)和泉州渠(北端在宝坻,南端与市区的古潞河相交),后又向东开凿新河,直达濡水(今滦河),从而方便了天津地区的交通。之后,魏晋南北朝成为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时期,也是各族人民不断增强交往的动荡年代。从304至439年的一百三十多年间,汉、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民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过大大小小十六个政权,最后由鲜卑族拓跋氏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北方才得到了较长时期的安定和发展。在社会变乱中,束缚人们思想的两汉经学失去了独霸地位,老庄哲学和佛学乘时勃兴,社会思想活跃,使文学艺术有了新的创造和开拓,并为书法艺术的独立成科奠定了基石。

当时,南方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和文化破坏较小,出现了“六朝繁华”的局面。贵族大多雅好诗文书画,出现了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宗炳、谢赫、张僧繇等许多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在书法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成就更是千秋仰戴,万世楷模。相形之下,北魏的文艺发展则更多的与政治、宗教紧密相连。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敦煌莫高窟中的二十二个魏窟的壁画,都显示出北魏时期工匠们的高超技术和雄伟气魄,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就书法艺术而论,以碑刻、墓志铭和造像题记为三种主要的代表形式,其中尤以魏碑更具风采。天津南郊窦庄子村原是古代滹沱河的入海口,曾有一批北魏铜造像出土,其中一件书有延兴五年的造像,背光上阴刻有四座楼阁式木塔,代表了北魏时期的木结构高层建筑。虽然由于背光窄小,雕刻线条简练,但仍然可以想见当年楼阁建筑的巍峨和辉煌的艺术面目。佛像面容丰满,头顶上有旋纹发髻,上身内着僧祇支,外著方领褒衣博带式大衣,这与东晋以来顾恺之、陆探微的人物画风和戴颙的造像风格大体相近。在雕造技法上多以深直平阶梯式的雕刻方式表现造像衣纹的线条,这与绘画上盛行的“游丝描”“铁线描”等技法在视觉审美效果上相差无几,都是在前期传统雕塑、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外来文化的一种成果。铜像上镌刻的魏字大多古拙有力,在书法史上也颇具研究价值。此时,天津地区不乏有成就的书法家,但以高间阳固、阳休之三人的成就令人瞩目。

高间(卒于502年),字阎士,渔阳雍奴(今武清)人。主要活动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年间。原名驴,幼年丧父,但少而好学,博览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司徒崔浩见而奇之,改其名为间。初为中书博士,和平末年升任中书侍郎。文明太后称制时(479年)征高间与高允并入禁中,参决议政,赐爵安乐子,继领东徐州刺史。还京,以功进爵为侯,加昭武将军。卒,赠镇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文侯。高间历官六朝军国书檄诏令多出其手。其书法承继蔡邕、刘德升、钟元常等人,虽墨迹无存,但不会超出隶书“铭石书”、八分书“童程书”和行书“行狎书”的范围。由于多写檄文诏令,当以书写“章程书”居多。这种书法反映了楷书初步形成时期的形态,结体扁方,笔画平直,存有隶书的拙朴味,而成为“分如隶,八分似楷”的新书体。高闾的文章与高允齐名,时称“一高”。其著述有《燕志》十卷、高刺史集》三十卷,还编印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据《魏书》《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补》)。

比高间稍后的阳固、阳休之父子也值得一提。阳固(467-523年),字敬安。无终(今蓟县)人。性情洒脱傥,不拘小节行侠好义。二十六岁始折节读书,聪慧敏悟,以文才为世所称。最初在大将军府参军事,后为太尉西阁祭酒、给事中,又出为试守北平太守。后任给事中,领侍御史。肃宗即位,任尚书考功郎,寻任步兵校尉,加宁远将军。熙平二年,任洛阳令神龟末年,辟固从事中郎。正中二年,加镇远将军。卒谥文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廉。终殁之日,家徒四壁,亲友具棺以敛。著有《阳固集》。所作书法与高间相类,亦属带有隶味的新式楷书,惜乎遗墨无存(据《魏书》《旧唐书经籍志》)。

其子阳休之(509-582年),字子烈。幼聪敏好学,秉承父志,雅好诗书。在北魏任员外散骑侍郎,官至幽州大中正等。与魏收等同修国史。在北齐,曾任吏部尚书、正尚书右仆射等官职。著有《韵略》《幽州人物志》《阳刺史集》三十卷。《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存其诗四首。书法刚劲拙朴,在隶楷之间当与其父书法一脉相传(据《北齐书》《隋书经籍志补》)。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