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德
王振德
二
秦统一六国后,秦王朝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天津地区跨渔阳、巨鹿、右北平三郡辖区。汉代则将天津地区分属于渤海、渔阳二郡管辖,在章武(今静海)、泉州(今武清)设置盐铁专管官。由于沿海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城垣建筑在天津地区的平原上广泛进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池。迄今陆续发现过八处西汉城址。武清泉州故城、大官城,静海西钓台古城等均具“一里方城”规模。宁河大海北西城顶子古城、静海程庄子古城、西郊兰城古城、东郊务本二村古城等则具“半里方城”规模。宝坻县秦城规模较大,东西长九百米,南北宽七百米,近乎“二里方城”。这些城池当是西汉政权设置的不同等级的统治机构的所在地,它标志着天津地区步入了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帝王将相到这里祭山祀海,巨商富贾到这里贩渔业盐,地主官吏修建着一座座的地主庄园,市民阶层在大大小小的城池中逐步得以滋长和繁衍,渤海湾边和燕山脚下充满了勃勃生机和鼎盛的活力。东汉时期,渤海沿岸连续遭受到巨大海溢,据《天津府志》和青县、宁津等县志记载,从公元147年(汉桓帝建和元年)到公元 174年有三次海溢,其中以公元167年(汉桓帝永康元年)为最甚,致使天津地区沿海的大片沃土被海水吞没,西汉时期设置的泉州、雍奴、章武等县城相继废弃,人们被迫迁徙到西部平原和北部蓟县一带。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极度影响了这一历史时期人民的正常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建树。对这一时期的考古颇有成就:在北郊双口镇发现长达五百米的战国至汉代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带有“泉州”戳记的陶罐。在双口镇东北发现了一座保存尚好的西汉墓,其间出土的高领弦纹罐、长颈圈足彩绘壶、卷云纹灰色泥质的瓦当及绳纹灰褐相间的泥质板瓦等,都证实从战国到汉代天津地区的持续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在以前发现的汉墓中,虽然发掘出不少瓦棺,但像此墓全部用筒瓦筑造墓室,尚未曾见过。这种墓室结构,或许是汉代墓葬建筑的一种特殊样式(1972年六期《考古·天津北郊发现一座西汉墓》)。近年在蓟县别山迤西、二里店、王杠庄一带土阜又发现了一处东汉贵族墓葬。
考古学家定名为“别山汉墓群”,长约15.6米,分前、中、后三室,门楣浮雕青龙、白虎,气势宏放,格局豪华,并有陶器铜剑、铜镜、玉饰等遗物随葬。其中陶器种类甚多,有觞、壶、盂盘、奁、匜等。位于潮白新河东岸的宁河县大海北西城顶子汉代古城,在发掘中采集到许多砖瓦残片,板瓦和简瓦表面多为绳纹,背面饰纹不同。板瓦有方格纹,凸凹园(圆)点纹萎形纹、回纹和布纹。简瓦以布纹为主,另有圆点纹及素面等。其中“千秋万岁”卷云纹圆瓦当当是汉官署建筑上的物件东郊区小东庄乡务本二村西边也发现了西汉古城的遗址,从收集到的卷云纹瓦当、细绳纹筒瓦和板瓦,以及灰陶大罐等遗物的特征来看,均与记载中的西汉风格相符。此外,考古工作者还从务本古城遗址东面的贝壳堤上采集到大量绳纹砖瓦其中篆书“千秋万岁”圆瓦当和隶书“王门大吉”半瓦当特别引人注意,文字古拙生动,力度感强,非一般民宅建筑所有,级别较高,专家们认为与汉代帝王们祭祀山海的活动有关在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南面发现东汉城址,面积约800米见方,从现存绳纹砖、绳纹瓦及灰陶罐盆等遗物中,发现两块“大乐思富”瓦当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静海县东滩头一号汉墓由四条墓道、二十二个墓室和微道等建筑组成,规模宏大形制别致。墓室有前、中、主、后四室和耳室,中间一条甬道贯通墓室,连接前后墓道。后室北壁券门正中有墨书“北出大户”题记,东西壁券门正中分别有墨书“徽道东入户”“徼道西入户”题记,书体畅达有力,意在标明功用。墓室墙面和券门用砖均有菱形、乳钉等花纹,局部以墨、朱、白等不同颜色彩绘。中室墙壁用花纹砖平铺交错砌成。后室出土的陶制阁楼,外观为三檐六层,有基座和楼身两部分,高136厘米,宽70厘米,泥质红陶,通体施银白色和绿色釉,对了解东汉庄园中的望楼结构极有价值,是汉代出土文物中的现宝。1973年5月,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农民在村东苏家坟发现了《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碑呈圭形,纵 242 厘米,横 81至82厘米,厚12厘米,系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刻,碑文记述了鲜于璜的生平事略及主要功德,均以隶书写成。碑阳十六行,每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五行,每行二十五字。碑两面共刻有八百二十七个隶字,除个别字缺损外,其余皆清晰可观。碑首题额上刻有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共十字。在题额框角处,饰有线刻卷云纹,两侧刻有腾跃舞动的青龙和白虎,形态生动传神。碑首阴面,刻着一只展翅衔草的朱雀,栩栩若生。其雕线刀笔爽劲畅快,寓刚于柔,是汉代石雕墓碑中的精品。不过,此碑的珍贵价值主要在于碑石上的书体艺术。碑主人鲜于璜,字伯谦,在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拜安边节度使。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拜雁门郡(属并州,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太守,居官七年,颇有政绩,后“以病去官”,于汉安帝延光四年(122年)病逝在自己家里,终年八十一岁。据碑文记载,鲜于璜有子三人,中子鲜于颛居官幽州别驾,汉代武清县称雍奴县,正属幽州管辖,鲜于颛敬守孝悌之道,接父亲鲜于璜到自己幽州任所安度晚年是情理中事。鲜于璜死时离任已十余年,此间由山西迁到武清县是不足为奇的。立碑的三个孙子当然是鲜于颛的子侄,由此看来雁门太守鲜于璜的碑在武清县出土便顺理成章了。况且此碑从未见于历代金石书籍著录,说明它一直埋藏在地下,当初就是树立在武清县的。碑文既是其孙鲜于鲂、鲜于仓、鲜于九等人为他记功颂德的,字体自然可能由其子孙自己书写,也可能请当时或当地名人书写。此碑艺术风格属雄强方整一路,其笔画丰厚饱满,体势宽绰开张,结字方正刚强。运笔朴质有力,以方折取胜,犹如斩钉截铁。粗细笔画组合得自然天成,下笔与收笔处含蓄有致,不露主角或锋芒,气派宏大,森罗万象,严谨有致,实开六朝正书之先声。书家历来将山东省东平县出土的《张迁碑》作为汉隶中多用方笔的代表,及此碑出土,评者认为更胜《张迁碑》一筹,况且《张迁碑》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较此碑晚了二十一年、此碑碑阴隶书较碑阳隶书写得稍大,体势更为恣肆灵动,大小错落,逸态横生,在工谨章法中不时荡漾出浑厚生动的韵味碑额阳刻篆书,方整古朴,笔画瘦硬,宛如屈铁盘丝,是汉碑中铁线篆之精品。
从汉未至三国时期,天津地区卓有成就的画家当推徐邈(172-249年),字景山,无终人。无终即今县一带。徐邈自幼尚学,多才多艺,嗜酒善画。魏正始年间为侍中,拜大司空封都亭侯,谥穆侯。《魏志》有传。《历代名画记》说他绘制名将“魏元阳神射图”,并转引吴均《续齐谐记》中的一则趣事:有一次,徐邈陪魏明帝游洛水,看见白嬉戏水中。明帝窃爱之,但苦于无法捉到。于是,徐邈自告奋勇,说“白獭喜食鯖鱼,只要见到鼱鱼,它们便连命也不顾了”。说着顺手在板子上画了几尾鼱鱼,悬于岸边,果然有群獭游来,一时捕捉甚多。明帝赞叹曰:“你的画为何如此神妙?”徐邈谦恭回答 :“我很长时间没有提笔作画。别人若是画鱼,也会跟我差不多的。虽此则“画鼱捕獭”不足为信,因为白獭并不会欣赏表现到平面的绘画,但以此形容徐邈绘画的灵妙生动及其超越平庸的艺术魅力,却使我们心驰神往。这则传说表明,徐邈的绘画已达到了乱真的境界(据《三国志·魏书》《魏氏春秋》)。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