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国画述要(三)|王振德

2024-09-19


孙其峰


天津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最早发祥地,也是中国画采用学堂方式传授的最早地区。1911年李叔同即在直隶模范工业学堂开设了中国画课程。1906年傅增湘创办北洋女子师范学堂,除文化课程外,同时设有图画课。1926年设立美术课,分用西画、国画、图案三个专用教室上课。1929年在齐国梁等人努力下,学校升格为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附设图画副系。1934年在孙家玉、苏吉亨努力下,图画副系变为独立的美术系,设有国画、西画、图案、理论等课程,苏吉亨任干事,教师四人,学生约三十人为一届。建国后,学院改为河北师范学院,初设四系,艺术系包括美术、音乐、戏剧三部分。1950年撤销戏剧组,分建美术系与音乐系。1958年原河北师范学院迁出政经、文学、历史、数学、体育等系,仅留美术音乐两系,更名为河北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设油画、国画版画、装潢、染织、雕塑、师范美术等七个专业。1980年音乐系独立为天津音乐学院,原址为天津美术学院。孙其峰、高镜明、张泊生等人是天津美院中国画专业缔造者和发展方向的奠基人。从五十年代陆续调入阎丽川、张其翼、李智超、李鹤筹刘君礼、溥佐、梁邦楚、凌成竹、段履卿、陆志青、萧朗等一批资深且处于中年的中国画专家。同时不断延请秦仲文、溥雪斋、吴光宇、刘凌沧、陈缘督、蒋兆和、叶浅予、李苦禅、李斛和天津名家王颂余(七十年代调入)、孙克纲、陈林祥、李昆璞等人兼课或讲学。美院既汲取中央美院国画教学方式,又大胆采取传统式的“师傅带徒弟”的办法,直接为青年教师指定专业导师,使青年教师迅速成才。对于学生,则采用画理画法同时进行,临摹、写生相互促进,因材施教地指导创作等方式,使学生的艺术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经过四十多年努力天津美术学院国画教师老中青三代,阵容整齐,各代都有出类拔萃的画家,每位画家也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面貌,已经成为一支擅教学能创作的颇有实力的国画群体。当时院处领导者高镜明、张泊生、阎丽川和任课教师张其翼、王颂余、萧朗、溥佐等人也为孙其峰中国画教学体系的成功作出了各自贡献。1959年天津工艺美术学校创立,设有商业美术,日用美术、室内饰、染织设计四个专业。为了满足社会急需,还设过舞台美,专业。其中国画科是学生必学课程,国画教授赵松涛、穆仲声魏寿松及后继赵树松、王超、阮克敏等人都是颇有造诣的画家选外、中国天津画院、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天津大学王学街艺术研究所和天津纺织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天津职工工艺美院等大专院校,均设有美术系科且多有国画教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杨柳青画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艺术博物馆、天津群众艺术馆、一官、二官及各区县文化馆大多有专业国画家,拥有诸如孙克纲、王学仲、张德育、张雪、范曾、邓柯、于复千、陈玉圃、朱欣根、侯春林等国画家1949年建国之初,即创立了天津市美术工作者协会。1956年成立了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内部附设中国画研究会,极大促进了天津国画的发展。



刘子久


回顾二十世纪初叶,最早的美术研究会是张伯苓倡建的1929年严智开从法国留学归来不久,着手创建天津美术馆自任馆长,延请刘子久、刘凤虎等人任教。设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专科,设立导师工作室,陆续培养学生百余人,同时组建古物保管委员会天津分会,广泛征集散供民间的书画作品,定期陈列展出。三十年代,刘子久继任馆长:培养了许多国画英才。1925年林兆翰创立广智馆,自任馆长费用由严范孙、时子周等十三人组成的董事会负责。其后李金藻、陆辛农相继接任馆长。陆辛农继1923年组织“遽庐画会”之后,于1929年创办“城西画会”。刘芷清于1926年组织“南宗山水画传习社”。刘子久、陈少梅等人于 1931年组织“天津国画研究会”。这些研究中国画的社团为“津派国画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八十年代,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决定将天津《国画家》作为核心刊物。同期,天津市老领导路达、肖元亲自创办《中国书画报》,1997年完全交由天津美术学院负责,在国内外普及介绍中国书画,使天津成为弘扬中国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基地。

我们在综述“津派国画”发展历程中,并不是漫无边际地泛泛包罗古往今来过往天津地区的所有画家,而是沿循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与国画自身发展的艺术逻辑,从美术史论角度,做了如上梳理和阐释。大致说来,“津派国画”成熟于晚清光绪年间,三十年代充实了“津京画系”的部分。建国后,国画艺术追随时代,使“津派国画”从古典形态逐步向现代形态嬗变。八十年代以后,“津派国画”以饱满活力结出累累硕果。当代天津中国画坛阵容壮观,人才济济,精品众多,展览频繁,后继强劲,前程无量。

天津作为一座移民汇集、不断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由其地域特征和历史背景所形成的“津派国画”具有开放性、传统性、市民性、融合性的特征。“津派国画”不仅包容传统绘画的美质,而且包容西方绘画和民间绘画的优长,同时包容现当代各地区画派(京派国画、海派国画、岭南派国画西安派国画等)成功的经验,故能具备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潜能与活力。总起来看,津派创作朴实真诚而不矫揉造作,天然静雅而不藻饰浮躁,传统鲜明而不舍弃西法,雅俗共赏而不妨碍文化品位。画家们默默苦干,求实务本,不浮不躁、相互理解,大多保持平和沉静的心态和踏实奋进的精神。总之,天津拥有适宜国画发展的人文环境、艺术积淀和民众基础,特别是天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津派国画”发达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及传统优势愈见明显。可以确信,“津派国画”已经拥有令人自豪的过去与繁荣昌盛的现在,一定会拥有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


2002年9月定稿于津沽积学杆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