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国画述要
文|王振德
王振德
天津位于华北大平原东北部,处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是海河诸多支流汇合入海之地。根据可靠地质资料,历史上黄河至少有三次经由天津地区入海:第一次在商周时期。今天津北郊,有一条向东延伸至汉沽的狭长洼地,便是当年黄河入海遗迹。第二次在西汉时期,黄河入海处在天津东南的章武县附近。第三次在宋金时期,黄河在天津泥沽入海。在有关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记载中,可以印证天津地区是黄帝部落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唐文学家陈子昂《蓟丘览古》诗云:“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尘埃。尚思广成子,遗迹白云隈。”是说黄帝赴蓟县崆峒山向广成子拜师问道的故事。清代学者朱彝尊也认为陈子昂的说法较为可信。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配合新中国基本建设,陆续勘察出许多远古文物。在宝坻、宁河和北郊刘家码头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及红色陶片。在蓟县张家园和围坊发掘出商代至西周时期的房屋遗迹及青铜器、陶器。东郊张贵庄发掘三十余座战国墓,出土许多春秋至战国的陶器。南郊巨葛庄的战国墓地有陶器及铁器的发现。这些发现充分证明天津地区是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黄帝部落开创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已经有人在这里劳动生息。大量彩陶的动植物纹样已带有远古的绘画特质,生动传达出天津地区先民的审美意识。
(一)
从史志记载看,周武王封黄帝、帝尧的后代于蓟,封召公于燕。而后日益强大的燕国吞并了蓟国。春秋战国时代,天津地区北部属燕,南部则是齐国领地。刘向《说苑》记述齐王召画工敬君为楼台作画。《韩非子·外储说》记载画师告诉齐王“画犬马难,画鬼魅易”,证明当时已有专靠绘画谋生的画工、画师,并能重视绘画与现实的关系。
天津地区历代都出现了卓有成就的画家。如汉代的徐邈、宋代的燕肃、元代的李衎、明代的项嘉谟等人,便是颇有代表性的人物。岁久弥珍的是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壁画。1972年修整观音阁时,在阁内四壁意外地剥落出十六罗汉和两天王壁画。根据罗汉下方供养牌记和彩绘倒座观音使用的沥粉突现金饰的办法,可以断定壁画的绘制年代为明代中期。壁画人物的神采风度与体态衣饰均精湛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壁画多处重层痕迹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观音阁壁画的最初绘制当在元代以前。元代在原壁画上加了层薄薄的浅色粉土,进行重新复制。而后明代中叶又在元代壁画上面加层粉土,进行再度复制。从现存绘画风格和内容看,一部分世俗题材,当为元代画师绘制。而那些直立伟岸的十六罗汉,与宋以后禅宗兴盛的倚山石、坐禅床的罗汉迥然有别,自应属于元以前画师的杰作。明代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于建元二年(1400年)九月从津门渡河,挥师南下,一举攻占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成祖。遂将元代“海津镇”改称“天津”,明示“天子渡口”之意。先后设天津卫、左卫、右卫,统置后军都督府管辖。“卫”是明代一种军事编制,一般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官兵的身份是世袭的,家属均随迁卫所,天津成为人口剧增的移民聚集的新型城市。加上交通和商业的发达。明朝后期发生了抗倭海战和辽东战役,天津作为“河海之冲”与“畿辅首邑”筹饷调兵,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冠盖往来,船运车载,商贾云集,达官显宦与名人才俊无不在天津留连忘返,如画家文徵明于嘉靖五年(1526年)十月辞官返乡,取道天津,滞留达四个多月,与挚友黄佐饱览海津风光,创作《观泉图》、《乔林煮茗图》等多幅国画,整理并创作诗歌四十四首。
(二)
清初放宽海禁,各国商品源源不断涌入天津。津沽首创日光晒盐,使盐产量空前剧增,一批盐商成为富豪。随着漕运、盐碱、商业、交通的迅猛发展,天津出现了中国最早经办汇兑的票庄和近代银行,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金融中心。与此相应的是天津行政地位不断升级。顺治九年(1652年)将明代三卫合并为一,统称天津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为州。雍正九年(1731年)改州为府。《畿辅通志》云:天津“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九洲万国贡赋之艘,仕官出入,商旅往来之帆楫,莫不栖泊于其境。江淮赋税由此达,燕赵渔盐由此给。地当河海之冲,为畿辅之门户,俨然一大都会也”。
丰厚的经济基础和众多人口流动的态势为艺术发展提供了机缘。天津富甲一方的盐商急于改换门庭,极力标榜高雅。他们筑造园林,延揽高人才士,吟诗作画,使天津成为画家施展才华的乐园。盐商张霖在津城东北(今属河北区)遂闲堂的基础上,构建一亩园。继而建造问津园、篆水楼。其弟张霆在三岔河口沿岸构筑帆斋。遇有南北名士过津,无不“适馆授餐,供张丰典",时人誉之为信陵君。书画大师石涛北行路经天津,被张氏兄弟盛情款待。石涛《清湘书画稿卷》赞美张霖:“天仙下世真才杰,我公心力能超群。君视富贵如浮云,游戏翰墨空典坟。爱客肯辞千日酒,风流气压五侯门。”如果说张氏兄弟的问津园、帆斋是康熙年间南北画家在津城的雅集之所,那么乾隆年间查氏“水西庄”则是盛清画家的荟萃之地,占地近百亩(今属红桥区芥园地带)。有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藕香榭、花影庵、泊月舫、绣野簃等胜景。《津门杂记》赞其“楼阁之盛,花木竹石之幽,为津门园亭之冠”。袁枚《随园诗话》将水西庄与扬州、杭州的著名园林相提并论。水西庄系盐商查日乾在雍正年间所建。其子查为仁(1695-1749年)青年时代饱受囚狱之苦,出狱后虽赐还举人,但已无意仕进,决意致力诗文书画,广交四海文士画家,使水西庄变为当年津城重要的文化活动基地和书画创作乐园,同时也是文物收藏鉴赏的宝库。时人认为“有清一代,开津沽之风雅,为仁有力焉”。查为仁二弟查为义(1700-1763年)擅画花卉,尤精兰花。其弟查为礼写诗赞道:“阿兄画兰三十载,万叶千花画不怠。师今仿古用意深,意尽不从幽谷来。”(见《铜鼓书堂遗稿》)查为礼(1715-1782年),又名礼,字恂叔,号俭堂。因珍藏古代铜鼓,遂名其书斋为“铜鼓书堂”。擅画山水、花鸟,尤喜画梅,有《画梅题跋》传世。
《天津县新志》记载,乾隆皇帝东巡驻跸水西庄,时值园中芥花盛开,遂赐名“芥园”。此举使水西庄四海闻名。学者名流如朱彝尊、万光泰、厉鹗、姜宸英、陈仪等人,都是水西庄的座上客。书画家朱岷、金玉冈、徐云、胡忠桢、胡捷、余尚炳、释元弘等人与查家过从甚密。与朱岷同时以擅画游寓津门者还有张赐宁、高凤翰、刘文煊、陈元复、恽源浚,释红姜等人。从金玉冈《黄竹山房诗钞》等古籍中得知,乾隆十九年(1754年)冬夜,金玉冈与津门书画名家陈立夫、高青畴、杨子坚、张竹房等人在周大迂草龛内结成书画社。社友们公推金玉冈任社长。他们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延续有年。这是记载中天津最早的有组织的书画社团,对当时和后来天津书画的群体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风格传派上分析,清初至清中后期的画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宗法“四王吴恽”的画家。“四王”山水画在清代一直奉为“正宗”,朝野仿效,学者如云。“四王”指王时敏、王鉴及其二人学生王翚和王时敏之孙王原祁,包括王氏家族三辈画家。他们承继明末董其昌提倡的“南宗”理论,以元四家为正脉,摹写并参照唐、五代及宋、元名迹,集古之大成而终成正统。津门弘扬“四王”画风的山水名家首推陈靖。陈靖,字青立,号雨峰,主要活动于乾隆至嘉庆年间。幼年师从王原祁的曾孙王宸,后师王原祁再传弟子张宗苍的学生罗克昭。曾携带笔墨南游十余年,饱览江南山水名胜,画艺由此大进。其山水画多为水墨浅绛,画面轻灵润秀、静雅宜人。随学者有王成烈、梅洁、毕绍棠和王汝成,时称“陈门四家”。此外,学“四王”有成就的画家还有王玉璋、华省香、梅振瀛、杨光喧、樊彬等人。学习恽南田花鸟画者首推沈铨。沈铨,字师桥,号青来。早年师从张赐宁,后被瑶华主人(爱新觉罗·弘旿)爱重。所画菊花芭蕉纯以没骨法画成,笔调精灵劲爽,色泽妍雅,直追南田神意。南田族裔恽源濬,号铁箫,因官天津县丞,全家随迁天津。所画没骨花卉静雅灵妙,颇得南田神韵。其妹恽兰溪,其女恽怀英、恽怀娥俱精南田没骨之法,花鸟作品秀雅鲜润,振妙一时,恽派花鸟影响津门花鸟画坛近三百年。
第二类是学习石涛“借古开今”、极富创造性的画家。代表画家有金玉冈、朱岷、张赐宁、吴人骥等人。他们革故鼎新,在领悟自然中直抒怀抱,在创作山水画方面取得了卓异成就。金玉冈《峰顶云罩挂月图》是其四游盘山的感悟之作。朱岷《秋庄夜雨读书图》《水西庄话别图》是其寓居水西庄的真切感受。张赐宁《松林云岫图》、《秋山晴霭图》,笔墨纵横挥洒,意象雄奇高古,虎虎而有惊心动魄之势。吴人骥《思源庄送别图》表现友人在桥头挥泪惜别的场面,满幅情思,令人感伤。笔墨畅达,若不经意,实为即景生情的上乘之作。另有画虎专家金子衡,他在画虎时,不计形态好丑,但求抒写情性,故能画得生动自然。其题画虎诗云:“前年画虎皮,见者尽摇首。去年画虎骨,相顾未可否。今年兴致衰,十幅九类狗。索者自有人,赞者亦多口。古人论画事,第一忌拘扭,吾取怡性情,安知记好丑。腕中伥鬼出,纸上于菟吼。一时意所到,天机任流走。”这与扬州画派的写意主张不谋而合。在人物画上有创造性的画家当推蒋缨、梅承瀛、李绂麟等人。蒋缨与朱岷、恽源濬、陈元復合绘《慕园老人携孙采菊图》,蒋缨所绘慕园老人(水西庄创建人查日乾)及长孙善长(时年十岁)、次孙善和(时年六岁)、幼孙查淳(时年五岁),生动传神,各具情志,非蹈袭者所能。梅承瀛擅长写实人物,也能画古装人物和仕女,神腴骨秀,迥异凡流。李绂麟,字桐圃,有《从军图》、《捻花美人》、《观鹅图》传世。其人巧思过人,郝福森《津门闻见录》云:“李桐圃,丹青好手也。翎毛花卉,无一不佳。出名尤在美人,故津中有‘李美人’之名。直藩颜公欲与太夫人画行乐图,为破唇之故,经画师多矣,皆不能中公之意。及延桐圃至,拜谒太夫人后,阅前者之所画,多有肖者。私心窃揣之曰:‘分明肖矣,何竟不中公意?得毋欲掩破唇之丑乎?’图画一指拈茉莉作用鼻细闻状,巧掩人中。公见之大悦,厚赠若干。从此声名大振。”
第三类是承继宋元以来文人画传统的画家。如查为礼、胡忠桢、徐文山、余尚炳、周栻、杨一昆、陈珍、张孟皋、辛樾、孟毓梓、穆楚帆、孟继壎、尹淮、高继珩等人。他们注重诗书画合璧,多以意笔表现梅兰竹菊等文人喜爱的题材,作品富于书卷气息。陈珍(1852-1877年),号沽上陈人,所画写意人物、山水、花卉,取法明清,落笔有神。与梅振瀛、穆楚帆、刘小亭结为藤香社,人称“沽上四友”。张孟皋,名学广,画宗徐渭、陈淳、李饆等意笔大家,笔墨疏朗自然,气势开张,在浙江安吉任职期间,对吴昌硕的书画启蒙和艺术成长影响颇深。
有清一代,天津书画收藏宏富。张霆的“帆斋”、查为仁的“水西庄”、查为礼的“铜鼓书堂”、金子升的“拓园亭”、金玉冈的“黄竹山房”、安岐的“沽水草堂”等园林书堂均无异于书画收藏、鉴赏的研究馆所。安岐所著《墨缘汇观》,收集魏晋以来名家法书三百余件,名画一百一十八幅,对书画的作者、风格、题跋、款识、钤印、装裱、画材、尺寸等逐一鉴定并作了相当准确的评价,纠正了前代鉴赏家的许多谬误,充实了许多前人疏漏之处,达到了极高的学术水平,是中国书画史上颇具权威性的鉴藏专著。
这一时期杰出的绘画理论家,除了安岐之外,还有查礼、华琳等人。查礼,即查为礼,所著《画梅题跋》,共三十四则。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评云:“礼兼绘事,尤善画梅,是集卷三十题画梅三十四则,语语皆阅历之语,亦艺苑之碑金也。”华琳,字梦石。擅画山水画,精研数十年。所著《南宗抉秘》专论南宗山水画,一卷,凡三十条,七千余字。立论精妙,文笔畅达,是明代董其昌以来专论南宗的经典性专著。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认为该书“皆甘苦有得之谈,盖不肯勋袭就说者”。俞剑华《中国绘画史》赞其“议论透辟,体验精密,尤以论用笔用墨为多而且精”。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