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惠珠

2024-06-16

5bc6151c5f9411de0f4af30ab2dcfd5b.jpg

萧惠珠,祖籍江苏兰陵,1951年生于天津,幼承家学,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先后师从王叔晖、黄均先生学习工笔人物画。现任天津市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民盟中国画院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人物画专委会委员、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天津湖社画会理事。长期从事国画创作,工写兼擅,尤以仕女画见长。1993年在日本举办“现代中国绘画二人展”,2004年在台湾举办“萧惠珠国画展”,2005年举办“萧惠珠百扇展”,2009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津门书画名家三人展”,作品曾被国际奥委会、联合国组织及国际友人收藏。出版个人专辑《萧惠珠国画人物选》《案头画范—萧惠珠画仕女》《工笔画范—萧惠珠作品选》。


蕙质识真珠画与知音赏

钗头凤.jpg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芙蓉出水,云过留香,文采斐然,气若幽兰……冰心先生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在著名画家萧惠珠笔下,可爱的女人走进了一幅幅名画,其创作的传统仕女作品,造型各异,寄情含蓄,意境清雅,神韵生动,线描劲健有力,墨色洁净明艳,给人强烈愉悦之美;落款题字长短不一,别具一格,笔墨酣畅,清丽娟秀,挥洒自如,她以写入画,画中有诗,作品洋溢着一种书卷气十足的立体厚重之美。

吹笛图.jpg


家学濡染 转益多师

儿时的爱好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父亲从事美术设计,为人极谦和,不擅言表,终日伏案作画。少年曾入女子私立学校读书的母亲,善良,聪明,持家有方。操劳家务之余,读古文、临字帖,颇得其神。居室虽小,母亲收拾得很温馨,随处可见的书籍与字画,耳濡目染,让萧惠珠深深地喜爱上了绘画。世事坎坷是有缘,它竟成了一生的追求。

东篱把酒.jpg

1973年,萧惠珠进入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美术专业深造,毕业后拜师于著名画家王叔晖、黄均二位先生门下。

作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一代宗师,王叔晖的《西厢记》《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影响了几代人。初次见面,萧惠珠惊诧于王先生的普通平的心态;几句话下来,又立马为先生不凡的学养所折服。“先生习惯性地先云洗了洗手,这才打开了我送上的画,然后逐处给我认真地讲起来。”王先生把自己全部的爱和情感都给了绘画事业,深居简出,极少应酬。有一次,全国连环画颁奖大会邀请她,她婉言谢绝。她的《西厢记》却在大会获得一等奖,事后,组委会派专人把奖杯送到她家里。

几点寒梅小院春.jpg

中国画以线造型,书法以画法为至高,画法以书法为极则。王先生坚持画画必须练书法,腕力有了一定的功夫,勾线才会流畅自如。萧惠珠牢记恩师教导,画画的同时,注重书法修炼,她的仕女画以写入画,笔为骨,墨为肌,筋骨劲健,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风神存而气韵生。

连琐.jpg

仅仅与王先生交往三年后,王先生去世了,这也成了萧惠珠人生的一大遗憾。一年后,孙其峰先生亲笔写信,把萧惠珠介绍给了自己在北京读书时的老师黄均先生。黄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是我国著名工笔画大师艺术修养深厚,他的仕女人物画构思巧妙,笔法工整,描绘细腻传神,色调明丽典雅。看了萧惠珠的新作 《百美图》长卷,黄先生盛赞“我今天又意外地遇到 了一个才女”,兴致所至,橼笔挥舞,题 下“尽态极妍”四字并作了长跋。黄先生不吝赐教,教她如何用色,怎样在纸或绢的背面托色,以使画面更加沉稳,更加鲜艳。

漫调清弦.jpg

与王叔晖先生一样,黄均先生也鼓励她多读书,多掌握古典诗词的故事,加强传统修养,拓宽自己绘画的题材。在每一次创作中,她都参考大量史料书籍,对古代服饰、锦缎花纹、生活习俗、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了然在胸。

让萧惠珠每每提及都非常感动的是,在她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均得到了孙其峰先生的关心和提携。早在农村插队时,她就冒昧给未曾谋面的孙老写信,先生每次都 不吝赐教,倾囊而出;大学期间,每逢放假,她都会带上自己的仕女画登门求教。“孙老很谦虚,他觉得自己擅长的是花鸟画,因此,常常是入下手中的饭碗或工作,马上找来美院的人物画老师,给我给个指点。”多年来,她从孙先生身上真切感受到了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和的崇高品格。

三笑姻缘.jpg


尺幅绢素   旷古情思

清人黄崇惺《草心楼读画集》云:“画者,必有一段苍凉盘郁之气,乃可画山水;必有一段缠绵悱恻之致,乃可画仕女。”

仕女画不单是一个题材问题,作为传统绘画,它有着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它综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准和审美层次。它是艺术家将现实提升到诗的境界而追索的一种艺术形式。如同中国的传统戏剧一样,借助古装、古曲形式,演绎着千古不衰的诗情画意和故事。其实仕女画,画成古装和现代装都可,是否准确表现其诗歌主题也不是关键,其要旨在于是否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

伤春意素弦难托.jpg

“我喜欢传统文学,尤其是古典婉约派诗词。出于对封建礼数束缚下的女性生活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使我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要去表现她们那被压抑的才华与悠闲矜持外表所掩饰的内心苦闷无助的情怀。”萧惠珠说。

在萧惠珠看来,仕女画创作要有古典美,古典文学作品中形容女子“静如娇花照水,动如弱柳扶风”,听起来就是很美。“态”是女人内在气质的外在体现,恬静中有一种绵绵的思绪,优雅中含一丝淡淡的忧伤。萧惠珠坚信美不是表面的,是内在的气质的美,越是含蓄的东西,越耐人寻味。绘画艺术是潜移默化地感染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她的作品要给人思考的余地、更多的联想,而不是一览无余,毫无味道。

得心应手开疆拓土

传统的工笔重彩,讲求完美,而写意的墨笔画,则追慕新颖。黄均先生主张学画不能专精一种,要既会工笔,又会写意,才能不废“金针度绣,巨韧摩天”的标准,也只有掌握工笔、写意的“全能”,才能开拓国画艺术的境界。

疏影尚风流.jpg

萧惠珠以工笔出名,有了工笔的基础,转画写意,得心应手。法可学而意不可学,无论工笔或写意都是技术与外在的表现形式,意是内涵,是作者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在作品中的体现。

“我欣赏李清照诗词的创作思想:不向词的广处开拓,却向词的高处求精。”绘画是给懂得艺术的人去欣赏,因此,如何在保持古典人物特质、不失去传统风格的前提下,又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倾向:如何找到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之间的契合点,成为萧惠珠思索探求的主题。

宋人诗意.jpg

在萧惠珠的画室墙上,悬挂着许多新的作品,傣族少女亭亭玉立,现在女性清雅自信。画风依然,构思在变,而每一幅创作,都是在其原技法和情感基础上充分醇化后,更加精致的表达。

“绘画是我一生情感的寄托。”萧惠珠说,年轻时自认为绘画是一生的事业,渐渐步入老年后,她意识到绘画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信赖、可以倾诉、可以托付的终生知己。

献寿图.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