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敬

2024-06-16

be2303245ceead0f42dc36cb966a9ce3.jpg

张永敬,斋号南野庐,文学硕士。师从穆仲芹教授、王学仲教授。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理事、天津美协花鸟画专业委员会理事、南开区美协主席、天津湖社画会理事、南开艺术校友会监事。天津市十三届至十六届人大代表。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四十余年,花鸟画创作多次入选各级专业美术展览,多次获奖。《写意芙蓉》在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美展上获佳作奖,同时获得天津市鲁迅文艺奖。《国色》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发表在多种画集、杂志和网络媒体。张永敬的花鸟画,追求典雅诗意、注重笔墨情趣,于恬淡中见灵动,温馨处求妙趣,受到鉴赏者的喜爱。出版有《中国花鸟画概论》《浥露香冷画菊花》《张永敬花鸟画集》等。绘画创作广受关注,日本中央大学、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韩国水原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前意大利总理前欧盟主席普罗迪先生、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科恩先生、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女士、台湾前海基会会长江丙坤先生、达沃斯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等先后收藏了她的花鸟画精品。



清禽灵动 芳菲争芳——记花鸟画家张永敬教授

文/梁嘉琦

百花潜发欲惊春.jpg

今日夏至,来到张永敬教授的画室,却如同进入清凉世界。还没见过有如此雅洁的画室。

看她的画作,清新淡雅之气扑面而来。这里没有喧闹,没有躁动,没有桃红柳绿的俗艳,没有张牙舞爪的笔墨,有的是平淡天真的意趣,有的是鸟在天堂里的灵动飞舞栖息,有的是百卉千花的怒放静思,有的是女画家特有的细腻敏感,有的是职业高手的爽利清逸。她花中起墨晕,灵鸟散毫端。尤其津门画家常见的麻雀,在她那里变得十分招人喜爱,灵动的各种姿态,富有天趣的神情,都富有张永敬的绘画特色。

借用郑所南的诗来说,真是“满天浮动古馨香”,你会由衷地喜欢这些大自然的灵物,你会被女画家的艺术世界所陶醉,你自然会追寻这些作品成功的由来。


冰轮悄转惊香梦.jpg


本希望她多谈些自己的辉煌,她却喋喋不休地谈到她的恩师。自己的任务只是:“善继先志,绰有师风。”

穆仲芹先生是津门花鸟画大家,张永敬在工艺美院学习时,有幸跟随穆先生习画多年。

“我跟穆先生学到的东西很多,其中得益最大的就是作画的灵动。花有态,鸟有情,哪怕是鸟一扭头,也顾盼多情,你得画出这瞬间的感觉来。”

穆先生作画有气、有虚、有水。他最反对刻板的东西。像标本一样的东西,没有生气,算不得艺术。所以我作画时注意花鸟的瞬间动态特色,要让画面有气感,善于处理虚的部分。让画作的空间透气,有层次。这是一种作画的境界。气感有了,层次出来了,境界自然而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鸟振翅欲飞,注意刚起动的瞬间;鸟落琼枝,那一刹那的神情,是花鸟画家不得不关注的时刻,灵动就是靠瞬间获得的。

穆先生的画,虚处、妙处说不出来,灵气就在笔墨之间。他的悟性高,善于吸收,西画的东西,工艺的技法,尤其是颜色的运用,都有独到之处。

这对张永敬影响很大,所以在接受穆先生的艺术思想时,注意花鸟的自然形态,让纸上的一切都水到渠成地表现出来,注意各种技法的融合,绝不让刻板生硬的东西留在自己的作品中。

芳树春融绛蜡凝,新禽闹晓寒轻.jpg

多年前,天津市组织老画家们给人民大会堂天津厅创作,市里的著名大家都去了,差不多每位画家都带着自己的学生搭下手。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午休时间,王颂余先生讲《书谱》,张永敬聆听着,先哲的高论给她诸多启示。

在这里遇到了王学仲先生,穆先生介绍说:“王先生有学问,是国内著名大家,有机会你多跟王学仲先生学习。”

这就是缘分。从此,张永敬结识了王先生,多年后,她成了王学仲先生的研究生。

她是王学仲先生的第二届研究生,说是“第二届”,其实这一“届”就录取她一个学生。

跟着王先生受益匪浅。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研期间王先生安排张永敬到海南岛写生。当时的海南岛原始味十足,还有刀耕火种的影子,对学花鸟的她来说,是难得的机遇。王先生品评他的学生的画作:“无不穷其生态,花鸟画更有大进,墨色鲜活,富贵野逸,兼而有之,足然津门女画家之翘楚。”

风外清香转,林边艳影疏.jpg

王先生多方面的修养,题材的多样,画面形式多方面的探索,体现了他多方面的才华。做学问的扎实造就了他艺术的杰出成就。他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现象,看待人生,看待艺术。

所以,在随王先生读研的几年中,张永敬让自己的画作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她觉得只有打破固有的东西,才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在画外追求寓意,追求内涵,追求给人更多思考的空间。无怪乎王先生评价她的作品:“精警生动,活色生香。”

张永敬深感自己摒弃甜美的必要,让作品富有深度的重要。她不特意寻找自己的风格。她认为,笔墨受造型的约束多,但更要紧的是增强笔墨自身的表现力,像草书的牵丝连带在笔墨中的运用,像如何在增强作品内敛的功力上体现得更充分,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的。

风微谷静细赏闲花芳草.jpg

看张永敬的画像看她的人一样那么平和,范曾先生曾题张永敬的画集云:“初,永敬之画饱满富贵,直溯黄筌,状物象形,固无多虑。今年笔渐简逸,境界遂大,应物斯感,神与物游。”

张永敬的画呈献一片宁静疏雅的氛围。

她不是那种成品率很高的画家。没有成熟的想法,就提不起兴趣,也提不起画笔来。这样,她的画一张一个样,一张一种意趣,一张一种境界。

锦映清溪换秋颜.jpg


在诸多画种中,花鸟是最难出新,最容易重复的画种,所见花鸟,不是重复古人,就是重复某位大家,不是重复他人,就是重复自己。

可喜的是,张永敬的画,张张都有她的思考,张张都有自己在。她认为:重复是受罪,逃不过读者的法眼,也对不起自己的追求。

她正研究如何在色墨的融合上有所突破,既不为了雅而排斥色彩,也不为了媚俗而拒绝墨的运用。其中“水”的作用很关键,水的中介作用在色墨的谐调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反复研究,反复实验,才可能有所突破。

她琢磨着让自己的画更意象一些。要想在逼真上提升到意象的层次,必须给形象以新的理念,不能为变形而变形;必须增强作品的意趣,突破画家的情感指向,或许能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或许是自己的画作上一更高层次的必由之路。

张永敬的思考大于作画的时间。而这哲思睿想必然会渲染到画面上,能自放新意,让她的画负载更多的内涵。

再借用范曾先生题句:“余欣观其(指张永敬)变,深视百尺竿头更有新创,奔逸绝尘,斯在料矣。”



张永敬的花鸟世界

文/杨岚

花鸟画家张永敬教授是我的同事。

大学里的同事多半是点头之交,虽说同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任教,也只是每年两三次的全院会上遥望一下而已。十几年来仅几次近距交流,屈指可数。最初是2004年秋我在信箱收到她新版的画册,一纸灿然,我才开始留意这位颀长秀雅脑后束一湾天然卷曲的乌黑柔丝的沉静女子。文学院很重视教学工作,成立了个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开个听课评教会,我俩都是成员,于是有机会听到她品评人物,都是客观精到之论,并不乡愿好好。后来偶尔听说她是天津市人大代表,不由笑叹有关部门慧眼识珠用人得当。


群花各分荣,此花冠时序。 聊披浅深艳,不易冬春虑.jpg

2014年五月下旬,遇到张老师,她诚心邀我去水上公园看她的画展,过了几天体检时碰到又温馨提醒一次,我一看请柬,要闭展了!赶紧抽了个下午骄阳略温的时点儿去看。没想到画展设在盆景园,这地儿我心仪已久,但平常并不开放,此时接近关门时间了!一院微缩景观绿色活雕来不及欣赏,进门匆匆右拐曲径通幽进了个玻璃曲廊,白墙上高高低低是画,花窗外远远近近是景,明清样款的几案前一对情侣在留影,光摇树影斑驳一地,隐隐约约渗入鸟叫虫鸣,真是心思巧妙的布置啊,想不出花鸟画展还能有比这更合适的地儿了。

张永敬的画设色雅丽,结构平衡,用笔娴熟,花儿从从容容开放,鸟儿双双对对细语,一派祥和宁静。一幅幅看来,脚步渐轻,心境渐澄,长廊里三三两两的游人喧闹着涌入静默着飘移,似乎个个经历了一次洗礼。出门时意犹未尽,就问了句看园人:“画展作品都在这儿了吗?”“哪儿呀,主展厅在北面!”

柳拂叶展春枝绿,日暖风微野雀喧.jpg

我三步并作两步穿过大小盆景夹迎的石径,赶到树遮竹蔽的正厅,随最后一波人流进去,门口大大的画案前款款立起的正是画家本人,满壁花团锦簇中依然是那张不施脂粉的熟悉笑脸。她笑盈盈递过笔来让我签到,感慨着签完了不上台面的幼稚体,我顾不得寒暄,举着手机一路猛拍。

这里全部都是四、六尺大画,装在玻璃框中,长壁上一字排开,顶天立地,浩浩荡荡,夕阳余晖与灯光反射在画面上交映迸溅,绚烂招摇,满堂生辉,竟是一派壮美气象!大画难在纤毫毕现,草如树,花如面,叶脉历历,鸟目睽睽,毛绒抚风,石纹如理,难得她处处工细,笔笔严谨,枝枝叶叶收拾得停停当当,不见一丝破绽。只是约略感觉到,知性的女画家大概在学术路上走久了点,理性羁绊了感觉,构图平稳有余,即使是写意风格的,也不见泼墨淋漓的快意,感染力冲击性略淡了些,非得澄心静观方能体会妙处。这也是学院派的常见气象。


山深少人扰啄余闲梳妆.jpg

如今公园免费开放,傍晚遛弯顺道看画的百姓络绎不绝,不拘男女老少,贫富雅俗,都在画前看得津津有味,啧啧赞叹,还有拉着正学画的孩子和画家合影的,有赞叹画美人雅致的,有忙着找个小本请画家签名留念的。人物画有故事,山水画有襟怀,都不及花鸟画这么平易近人。国人的花鸟情结历来深重,衣上描花草,被上绣龙凤,厅堂挂梅兰松竹菊,卧房有富贵牡丹图,家庭园艺城市园林高度发达,花鸟鱼虫市场人头攒动。中国农耕文明中累积的自然情怀深刻影响了国人的审美情趣,对花鸟鱼虫情有独钟,体察细致入微,在植物动物的姿容中融入人的神情品性,形成独特的文化密码和艺术话语,在百姓日常生活与艺术符号系统中融会贯通。“穷山水富花鸟”,正体现出花鸟画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亲民风格。

张永敬的花鸟画显然是古今融合雅俗共赏的,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她的题材选择也表现出她对中国民俗观念和文人雅趣一样的熟稔和器重,她会在最常见的题材处理中力求创新和凸显个人风格。一幅画中繁花盛放,她会一花一色一花一态一花一时地细细道来,淡抹浓妆,仰俯向背,含放盛衰,孤群悲喜,一花一面目,一花一性情, 如美人列传,传神写照,个个妩媚,人人不同。同是常见的牡丹图,她加一墨色镂空草篮掩映,两只小鸟驻飞不定,抑不住流芳溢彩,反衬出五光十色,题名《瑶池归来》, “恰逢散花天女寐,巧取奇葩送仙家”,真是构思巧妙,超凡脱俗,艳极雅极!

不觉已到闭馆时间,看园人悄声催促,大家恋恋不舍出来,这次实在不尽兴,张老师约我哪天有空到她家中去看,权且应下。

暑假前一次小会议后,在院里“教师之家”信箱室拿信件杂志,正巧碰上了张老师给一女生指导画作,厚厚一叠铺在桌上一幅幅翻着细细点评,赞许鼓励之余敏锐指出:这里比例不对,那里构图失当,这枝叶色光透视不佳,那朵花瓣蕊关系岂有此理------句句内行门道,条条自家体贴,我旁听着也是醉了,丝缕烦恼不觉冰释,没留神被扯入了她们的清凉美丽的花鸟世界。画得好又讲得出,永敬确是个好老师。

2014年国庆前后去看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作品展,都是顶天立地正方形鸿篇巨制,触目惊心。巨幅花鸟画如在放大镜下制作,细节处见真功夫,极度考验画家的耐性和实力,便有个别画作力不从心而露怯,局部可圈可点整体黯然失色,有些画难免散形失神,或抽象化或图案化,分不清是刻意追求创新还是绝望处投机取巧,有的干脆成了美丽牌屏风。于是不由念起张永敬画作的精致美好。

寒假在即,总算从繁忙的授课流程中挣脱,2015年1月12日下午践约到永敬家中去看画。

拥挤的城市里差不多已消失了登门拜访的传统,家家的客厅都设到饭馆酒吧了,家就成了单纯的卧室,非至亲密友不得入内。只有乔迁新居稳居温居期,喜晒豪宅美景的除外,或者家有贤良时刻保证窗明几净美阵以待的乐于延客登堂入室,像我等懒散人早已把家住成窝儿了,能保证飞出去模糊有个凤凰轮廓就不错,绝不敢邀约同事或学生到家,免得影响了他们做学问的志趣。

张永敬的家距水上公园不远,步行可达。一排商业建筑把小区包裹其中,闹中取静。电梯上到十楼,前面可见青天白日,后面可远眺十里楼景,闹市中这视野算是不错了,据说还是赶在涨价前买的房。

进门是一大客厅,最里面一南一北两间卧室,动静分离。客厅留出西北角小书房,然后从南面阳台到北面厨房一路贯通,通透敞亮。过道墙面就是立式画案,旁立颜料盘碟狼藉的十多层抽屉立式小画柜,白色画毯上十几个磁钉聚聚散散,俯视深棕木质大餐桌,看得出这也是兼职画案,平板显示器伫立一侧,上方墙面横书“南野庐”三个大字。桌面此刻摊开厚厚一叠画作。

小书房一面墙是书架,横向无间隔,层层叠叠整整齐齐垒满巨幅整匹画纸,若绸缎庄的柜面,四扇半透明玻璃推拉门轻松掩去可能的混乱,地面被一大桌案占满,仅留出单人通行的过道,窗前是装裱画的大机器,下立数卷白绫,案上满是巨幅画纸,原来这是个家庭小画坊!品味精细崇尚完美主义的女画家居然自裱其画,看着她惯画花蕊绒毛的纤手紧握裱画机数尺钢杆的英姿,我真体会到了“极赞欲何词”!

微风银塘藕香清远月添凉.jpg


家居布置一览无余地说明了女主人的核心地位,而摄影作品组成的展示墙彰显了男主人的职业素养,张永敬的画册都是由她丈夫来摄制的,真是珠联璧合。如今快退休了,她丈夫练一手好车技,准备带她走遍大好河山。一张全家福上,两个穿着博士袍服的年轻人拥住笑盈盈的夫妻俩,“这是女儿女婿。”------无怪乎永敬的画作中永远风和日丽花好月圆。

今天一同看画的还有一对已退休的夫妻,女的叫齐丽君,依然可见丰润娟丽余韵,据说是齐白石的曾孙女,目前正随张永敬学画。自张永敬去湖南参加了一次齐白石的纪念活动后,齐家后人已有几位从她学画了。他们夫妇帮她展纸铺画,配合默契,我们一同品评观赏画作。

先看的是一些四尺对开的斗方,有的尚未托裱。我欣喜地发现,她最新的一批要参加几个女画家联展的画作,笔墨淋漓,意趣盎然,色彩妍丽,感觉放开了手脚,一展洒脱轻快的韵味。

家中看画才有功夫细看题款,发现多半是对偶诗句或词令式的长短句,直白清素,若是引用前人诗句为题,则一定标明出处,显示出学院派特有的严谨。都说女画家写字是一难,永敬的书法却从容洒落,行雅篆秀。三两方各型红印相映生趣。画面幅幅有变化,篇篇翻新意,却一致的和谐清丽风格。

她很少卖画,不轻易送画,保障了每一系列画作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我问起她最喜欢哪个朝代,她说是宋代,那是个皇帝领衔画院鼎盛文人趣味普及的时代,正是花鸟画的青春嘉华年,而她的调色盘化开了那一时期的俨然,洗净了浓艳,冲淡了阴柔,别有一种自然清新。

她喜欢画野草闲花,凡鸟家禽,而且一般只画亲见过的花鸟,惯于寻常景物中沁出诗情画意。如《宿雪》,14只麻雀蹲踞一线,冰天雪地间毛茸茸的小身体温突突的小心跳似乎清晰可闻,“落雪无声银世界,集禽有鸣诗情结”。或红蓼碧草间,两只乌鸡对语,《悄吐心声》。石下青白水仙,石顶红尾绶带鸟,秾秾艳艳却是一幅雅俗共赏老少兼欢的《寿骨仙风》图。

花鸟画家总把背景做前景,于众人无视处觑出精彩绝伦来。公园校园院中路边丛丛簇簇的花花草草她如数家珍,春秋时节雨雪霜雾天她总会背个相机去一一造访,寒暑假期到新疆内蒙云南海南去旅游写生,那个草木鸟虫世界于她就是亲和熟稔的闺密知音,一路散步时不由自主要给同伴介绍介绍它们,如遇无名花草罕见品种则一定要追根溯源寻芳问踪。于是很多名不见经传画谱的花草经她手得以盛装面世,梅兰竹菊荷花牡丹之外,她另辟一个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新天地,体现出一种新时代的审美民主意识。

休息时我们便观赏她客厅里的排排奇石,满壁摄影,一柜泥塑,以及遍地盆盆罐罐中高高低低郁郁葱葱沐浴阳光的手植花草,红红绿绿吐芳结果的煞是热闹。说笑间忽觉得隐约有老式录音机倒带的效果,回头看几回,张永敬便笑起来,我这才注意到窗台上有只大鸟笼,里面立着个缩脖大黑鸟,原来是它在搭话。这是只养了近二十年的八哥,买来时就有伤的,精心疗治也没保住它那只脚,如今只能独立,但嘴挺巧,可喊人起床,学人话音,永敬无限温柔地鼓励它“迪克,说说话”,它便乖乖跟句:“说说话”;“迪克,你高兴吗”它低头宛然结结巴巴道“”高高高高----兴“,我们不由大笑,它又学我们笑,这下大伙儿均撑不住,失态不雅爆笑,它便不吭声,歪了头冷眼看你。大家又拍手跺脚哄堂大笑。

花鸟画家养花鸟,也是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朝夕相处,体察入微,哪来神韵妙旨,活色生香。人心人情与花草鸟虫的元神联通才会有花鸟画的精魂。永敬的花鸟画的精气神自有她的生命滋养在。

再看她的四、六尺大画时,就必须铺到地上了。几个人蹲在地上,顿时如知青下乡矜态尽消,耕耘插秧收割收藏般猫腰忙活,看那一幅幅巨作在膝下流光溢彩,让人莫名想起战地黄花分外香,有一番豪情壮怀鼓涌得人人陶醉。我尤其喜欢她的大画中花儿一树一树绽放得繁茂浓艳,鸟儿一群一群唧啾得热闹温馨,枝叶毛羽,笔笔深情。

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笔笔入神地细细刻画出来,她确实能细致入微地体会草木社会鸟虫世界的风情万种,每一样笔下风物均是由名到实由表及里由风貌见精神地认知熟识了的,风过欲舞的鸢尾花与花荫打盹的云雁,静者动动者静翻转成趣;散落一地金黄的银杏叶如美人手中纨扇,牵引丝丝秋凉,锦天绣地间小鸟或卧或立依偎暄妍清香的草褥上,呢哝软语,说不尽的娇艳温情。花名鸟性均能有心无意中激发她的浪漫情怀。有几样出彩的令人过目难忘:她的柿子如一团橙蜜,沙沙糯糯的甜意盎然,是为“冻蜜香引喜禽来”。她的王羲之墨池游来的鹅颇有韵致,有墨客骚情。群鹅图则姿态各异神情活跃,一反呆憨之态,家常体态中显现出天鹅气质来,如丰腴主妇拿捏出了女王做派女神气质,也有慑人处。无名小雀们更是个个神情毕现性格立体,呼之欲出。她的四扇条屏《群仙图》中的鹤颇有魏晋风骨,除了几行错落有致的书法印章,全无背景烘托,白纸上扑面袅袅走来,有素面朝天的自信,如无伴奏合唱的天籁之音。

艺术传承必有明晰的基因血脉,我便顺口探问一下,她说师承穆仲芹和王学仲等先生。对画界的人他们想必是如雷贯耳的名人,对我这外行,却不过是有点眼熟的人名,写到这段时学术良心发现,就上网搜索一下,却见穆仲芹构图或中心或空心刻意出新,荷叶写意荷花攒尖落墨恣肆;王学仲更是山水朦胧花草恍惚鱼妖鸟醉,书法落拓不羁,再看张永敬的一派祥和清净精致严密,委实不像。永敬的自我面目看来有她天然的根基,既不全然是教育塑造,也没有在规范教育中磨蚀殆尽。我又搜索一下“女画家作品”,嗬!这里人美画妍争奇斗艳,好热闹的。比较中这下看出张永敬的价值了,她有工笔花鸟的出色精确造型能力而不刻板,有写意花鸟的随兴而又有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的精心,有女画家对色彩的天然敏感又不恣肆放任至年画般绚丽,她清泠泠的地把女性绘画的柔丽娇媚提升到了文人画的境界,却未带多少空疏狂狷豪放飘逸的习气。这不是诗人性的文人画,而是学者型的文人画,而且是有闲情逸致温暖情怀的女学者的的小写意花鸟画,清泉细竹般的淡定从容。

问起她对现在国画创新前景和实验水墨的看法,永敬持谨慎的乐观。一方面,网络资源大大拓展了画家视野,摄影器材帮助了深度写生,现代交通方便画家云游四海,题材拓展,现代通讯手段也让画家相互切磋无碍,微博微信促进了相互学习交流。艺术市场数字绘画网路展览让艺术走入百姓客厅,展厅课堂延伸到掌中手机屏幕上,艺术真正进入了日常生活,个人媒体无障碍发表让画作有更多展示机缘和寻找知音的机会。画家在当代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均有了质的变革,但她依然执着于古典主义的理性和理想。

吃饭时我欲打开一瓶红葡萄酒,宣称活血化瘀,适宜女性养生,她却轻浅笑着婉拒,说一直滴酒不沾。她是城市里长大的回民,受伊斯兰宗教濡染家风严正。   也许正是这种流淌在血液中的宁心静气淡定从容的理性,造就了她画中那个永远祥和清明的花鸟世界。

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灯下摊开永敬的两本画册,我细细品读她的几经变化的精神历程,既叹服她十几年前攀高期的书卷味极浓的清逸绝尘,也欣赏她如今亲民风的优雅温馨,她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由技而道,收放自如。前路尚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期待她笔下不断呈现更加令人惊艳的心灵风景。

2015-3-3   杨岚 草于津门眺园里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