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澜,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研究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爱新觉罗书画艺术研究会画家,民革天津画院理事,天津湖社画会秘书长。幼年就学湖社大家刘子久画系,后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宫廷画派”爱新觉罗•溥佐弟子赵毅先生,专攻工笔骏马,并转益多师。随姬俊尧先生、纪振民先生、侯春林先生研习山水,从师韩征尘研习书法,中西兼修,把宫廷鞍马和泼墨、泼彩技法及现代山水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汇和绘画风格。先后有《春朝野牧》《秋水神骥》《奔腾》《百骏图》等佳作,在全国各类画展中广受瞩目并获奖,享“骥影”之誉。2012年赴日本,在筑波美术馆成功举办“李澜中国绘画展”, 2012年举办“扇箑雅风·李澜扇面展”, 2014年举办“骏驰甲午·李澜画马作品巡展”(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山东、广州、河北、四川等地举办展览),2016年于天津举办“驰雪追风·李澜雪景鞍马展品展” ,2016赴韩国首尔举办“第六届韩中文化交流展·中国当代工笔名家李澜邀请展”。
出版有《画渐扶桑—李澜中国绘画展日本特辑》《神骏采真·李澜中国绘画展韩国专辑》《当代书画名家—李澜画选》《李澜扇面选》《大风堂天津门人书画集—李澜专辑》《工笔骏马创作技法》《李澜画集》 《骏驰甲午--李澜画马作品展专集》《线描百骏图谱—李澜绘》等。
积跬步者行路远——记女画家李澜
文/王中立
艺术之路艰难漫长,非一蹴而就。女画家李澜在这条路上,跋涉了近30年,苦乐双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艺术领域百废待兴。李澜遇到天津老画家贾元声先生。贾元声是著名画家刘子久的高足,曾在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受教于徐悲鸿、李苦禅、李可染等,得诸多名师的真传。李澜对绘画的挚爱和渴望得到贾先生赏识,破例收她为入室弟子,成为湖社第四代传人。自此,李澜开始踏上艺术之旅,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仅基础练习——繁简不一、风格品种各异的枯树,李澜每天练习少则数十幅,多则上百幅。这种枯燥的基础训练长达数月,考验着她的耐力和对绘画艺术的热忱。接踵而来的点叶树、夹叶树、柳树、松树……多至百余种;穿叉着几十种不同流派的山、石、云、水口、瀑布、点景人物、桥、屋、亭、船等基础练习。这些被老师称作“整个机器的零件”的基本功练习,李澜在严师指导下,练了三年多。之后,李澜幸运地临摹到刘子久的大量真迹。能初步驾驭成画了,李澜开始临摹唐至民国的名画。技法遇到障碍,她得到贾元声老师无私、辛勤的传授。不仅系统学习传统山水绘画,李澜也接触花鸟、人物、走兽、书法、篆刻、文房知识、画史画论、古典文学等,丰富了她的知识,打下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对她后来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近现代天津画界,受宫廷画派影响很大。这一画派成员多为皇族后裔,风格高雅,技法细腻,尤以画工笔鞍马最为著名,代表画家如爱新觉罗·溥佐等。李澜有幸师从爱新觉罗·溥佐的大弟子赵毅,研习宫廷鞍马画。她钟情鞍马画超越山水画,几近如痴如醉。对李澜来说,鞍马画是全新的画种,需要摆脱以前的自己。在赵毅老师悉心传授下,她从白描勾勒画起,继而学习渲染、着色、补景等。
鞍马画主体是工笔马,常配以山水背景。马的风格是溥佐由宋代李公麟的工笔泼彩基础上演变而来。李澜在赵毅的指导下,以中亚著名的汗血宝马为蓝本,突出天马形象。但在补景上遇到瓶颈。补景多采用传统山水,历代画家在这一领域里卓有成绩,再创新的空间很小。一次,李澜欣赏一本画集时,看到一幅花卉作品:齐白石将大写意花卉与工笔草虫组合,两种技法巧妙融合。她又查到张大千也用写意荷叶配工笔荷花的作品。“南张北齐”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联想到溥佐的花鸟画也用小写意花卉为工笔鸟补景,李澜思绪豁然开朗:为什么不用写意山水为工笔马补景呢?经过反复试画和比较,李澜发现用张大千晚年创造的泼墨、泼彩山水为马补景比较合适。李澜又开始学画泼彩山水。
经过长期摸索,李澜绘画技法日渐成熟。在纪振民、姬俊尧等前辈画家的帮助指导下,将工笔、写意结合的全新风格形成了。它集“南张北溥”于一画,使鞍马画这一古老题材焕发了新意。在创作过程中,李澜多次赴内蒙古草原,了解马的习惯,拍摄马的各种姿态,创作大量写生稿。长期超负荷钻研砥砺,克服颈椎病、腕关节病痛的困扰,李澜收获颇丰:2012年赴日本东京举办个展获得赞誉,2014年《骏驰甲午——李澜画马巡展》圆满成功。李澜说,画家创作好的作品是终身追求的事业,对新风格的探索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