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开新——馆藏京津画派作品展”5月26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幕

2024-06-16

1.jpg


博古开新

——馆藏京津画派作品展



开展时间:2023年5月26日

展览地点:天津博物馆五楼


20世纪前期,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绚丽灿烂的时代,中国画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在京、津两地,以金城、陈师曾、齐白石、萧愻、徐操等为代表,活跃着一个以保存和发扬国粹为基本宗旨的国画家群体,学界称之为“京津画派”。“京津画派”在中西、古今、新旧文化的交汇点上延展传统画学文脉,为中国画的推陈出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京津画派”画家人数众多,并不局限于京津本地画家,但他们主要创作活动都集中于京津地区。画家们大多强调以传统笔墨功力为基础,上溯历代名家,或以西洋光影和写生技法为借鉴,力图融合出新,各显其长。绘画风格丰富多元,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此次,天津博物馆推出“博古开新——馆藏京津画派作品展”,精选“京津画派”近50位名家的90余件(套)书画作品,依山水、人物、花鸟分科展示,内容全面地呈现了京津画坛的强大阵容和艺术风貌,希望带您一起感受20世纪前期中国画复兴的繁荣局面。


展品赏析






山水画



清代中期以后,山水画家多难脱“四王”藩篱,陈陈相因。直至20世纪初,皇家收藏开始向社会开放,京津地区的一些画家更加方便地以宋元经典为基,博采众长,从明末以降被贬斥的北宗山水传统中汲取营养。如陈少梅远师郭熙、马远、夏圭,于北宗水墨刚劲风格中注入清逸超凡之气。溥儒以北宗体格融入文人画的韵致,重勾斫,少皴擦,以凛冽嶙峋之貌独树一帜。亦有部分画家积极进行笔墨语汇的探索。齐白石以减笔大写意山水突破传统文人山水画图式,为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坛注入新风。萧愻、陈年则将石涛画风融入作品。

2.jpg

图丨齐白石 秋松图轴


3.jpg

图丨金城 仿陈汝言百丈泉图轴 癸亥(1923)年


4.jpg

图丨萧愻 深山松竹图轴 庚辰(1940)年


5_副本.jpg

图丨陈少梅 仿刘松年松泉图轴 甲申(1944)年




人物画




京津画坛的人物画题材广泛,包括古代仕女、文人雅士、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风格亦多种多样。齐白石人物画以篆隶笔意入画,画风简拙风趣,别开生面。俞明多绘仕女题材,线描工稳,画风沉穆静逸。徐操从古法入手创作多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其线描、赋色功力深厚、技法纯熟,作品雅俗共赏,对以后的连环画和工笔重彩人物画产生深远影响,从者甚众。溥儒所绘人物技法纯熟、文质相间,多仕女、佛像,好画钟馗,形象各异,奇趣诙谐。刘奎龄不专师一家,且借鉴西法,多创作有一定写实和故事性的人物画作品。


1.jpg

图丨俞明 临钱选太真明皇并笛图轴


2.jpg

图丨刘奎龄 天真烂漫图轴乙丑(1925)年


3.jpg

图丨吴光宇 立雪图轴



花鸟画



京津画坛的花鸟画,题材多样、技法丰富、风格纷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齐白石衰年变法,将文人画的笔情墨趣与民间艺术的质朴活泼相结合,创红花墨叶大写意花鸟画,开启现代花鸟画画风之先河,将中国花鸟画推向新的高峰。于照追法宋代工谨富丽的院体画,辅以劲健俊朗的瘦金书,令几近衰落的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重焕新生。刘奎龄在传统工笔花鸟画技法基础上融合西法,并将渲染与撕毛两种技法相融合,得以将翎毛与走兽表现得更富质感。溥儒花鸟、鞍马均在继承宋人画法基础上有个人风格,工中有写,画风清逸雅静,极富情趣


1.jpg

图丨齐白石 三寿图轴


2.jpg

图丨金章 游鳞波漾图轴 己巳(1929)年


3_副本.jpg

图丨刘奎龄 上林春色图轴 戊寅(1938)年


4.jpg

图丨于照 四喜图轴


5.jpg

图丨李苦禅 空谷梅放图轴


未命名_副本.jpg

展览现场


















来源 │ 天津博物馆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