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梁崎Ⅱ•书画作品展”在天津鼎天国际中国空间开幕
“细读梁崎Ⅱ•书画作品展”3月4日下午在天津鼎天国际中国空间盛大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梁崎精品之作30余幅,如《文人山水八帧》为梁老七十八岁,晚年巅峰时期作品,八帧文人山水皆有配诗,极富意境,《荷静纳凉》,宿墨法的运用炉火纯青,更是梁老十分少见的大尺幅作品。
诸多专家学者、藏家朋友还有艺术爱好者们进入“中国空间”展览现场观看展览,气氛持续火热。现场还来了很多梁崎的朋友、徒弟以及梁崎艺术的爱好者、追随者,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讨论对梁老艺术的见解,梁老虽已故去,但他的艺术依旧在天津的文化脉络里缓缓流淌。
梁崎(1909—1996)字砺平,号聩叟、燕山老民等。河北省交河县人。1945年移居天津。湖社早期会员。入湖社画会后又号漱湖。梁崎书画兼擅,大写意花鸟、山水、蔬果、人物、走兽无所不能。其指画、指书更独辟蹊径,自成一格,对诗文、画史、画论均有精湛的研究。梁崎的书画格调超逸,用笔雄健老辣,墨色酣畅淋漓,意境古雅幽奇,充满浓厚传统文人的艺术特质。
“细读梁崎第一期学术研讨会”3月7日在鼎天国际中国空间举行。
“细读梁崎第一期学术研讨会”3月7日在鼎天国际中国空间举行。
这次研讨会是“细读梁崎Ⅱ•书画作品展”的延伸,是为了继承、发扬梁崎先生的笔墨品格,深契文脉的精神与感悟。
书画作品展的举办,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欣赏,研究和交流的平台,而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开展,旨在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梁崎的绘画艺术,推动梁崎艺术研究走向深入。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在我们这个城市里,还曾经生活过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是那么的儒雅、优秀、令人难忘。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湖社画会艺术顾问王振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湖社画会副会长何延喆,天津文史馆馆员、著名画家郭书仁,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湖社画会艺委会委员姚景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资深书画鉴定专家何纯,以及研究梁崎先生作品的各位权威专家、学者及弟子:张精来、天津湖社画会理事张运河、刘正恽、吴松年、米镇伟、魏国岱、井卫强、周文举、乔美娟、曹祥哲等出席。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自身对梁崎绘画艺术的见解,一同研究、探讨,细读。
鼎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杜耕会中发言
鼎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杜耕在会中表示,本次“细读梁崎Ⅱ”书画作品展从第一天开展到现在,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仅仅有梁崎的爱好者,还有很多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过来的21、22岁的年轻人,拍了很多照片,他们也喜欢梁崎。而这恰恰证明了经典的艺术生生不息,是经得住推敲的。其实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梁崎,就像每个城市都有一款山海关一样。但是如果大家有精力,有热情的话,我更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梁崎成为一名世界性的艺术家。
梁崎先生入室弟子曹恩祥先生发言
曹恩祥老师会中表示,首先感谢杜总,张总和各位工作人员带来的本次展览。本次展览从社会征集的重点展品在前几天也拿来让我看了看,一开始有五十多件,从中选出三十来件精品,争取给大家提供比较完整的、精彩的梁崎作品让大家饱览。本次学术研讨会希望大家多多发言,多多交流。
天津湖社画会艺术顾问王振德发言
王振德教授会中表示:梁崎是天津书画的名片,是天津的名人乃至世界的名人。梁老的艺术证明在他身后会有更多人将他发扬光大。他是正统的优秀文化继承者,这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梁老的艺术放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一定能延续下来,因为梁老的不朽性不在于他本人,而在于他继承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这次拿的画虽然不多,但都是精品。我对这次展览表示祝贺,希望我们能跟着杜总的思路,继续宣传梁崎。
天津湖社画会副会长何延喆发言
何延喆教授会中表示,在梁崎先生心中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这里面有什么意象,大家可以通过他的画进行思考。梁老的画属于纯传统的范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属于非主流。为什么到了现在成了主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挖掘品味,了解感知梁崎先生的艺术审美特色,为什么感觉到风格那么独特,因为他的审美艺术魅力在长时间的逆境当中,创造了属于他的成就,值得我们现在的人们多多思考。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先生发言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先生表示:梁崎先生这样的画家在20世纪美术史上的意义就是,他们对于传统这种坚守,体现了在20世纪写实主流、革命现实主义主流、创新主流之外的一种传统的潜流。虽然这种潜流不能吸引眼球,不能显赫于一时,但他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他们丰富了、充实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
天津文史馆馆员、著名画家郭书仁先生发言
郭书仁先生发言:梁崎老爷子不太善谈,并且很容易知足,我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老爷子来我家,炒点鸡蛋弄几个素菜他就非常高兴。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书仁,就是好好画画。”因为他就是这样,他也不是专业人士,他就是靠自己把画画好,所以老爷子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天津湖社画会艺委会委员姚景卿先生发言
姚景卿先生表示:随着人的成长过程,你的知识,你的阅历,你对画的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越看梁老越难得。梁老画大写意画,梁老追求着自然,他特别自然。他画的构图,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不是正常的构图。哪里画树干,哪里加个鸟,他的起承转折没有一个标准的流程,因为他不假思索。
天津湖社画会理事张运河先生发言
张运河先生把与梁崎先生的师生关系比喻为大鸟与雏鸟之间的反哺关系。在对待学生方面,梁崎先生提携学生、甘当人梯,像慈父一般关心和关爱学生。他对学生谆谆教诲、诲人不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把画里画外的知识都会不遗余力地传授给先生,他的画稿、随想、读书笔记写了无数本,充分体现了“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理念。
张精来先生发言
张精来老师回忆起恩师梁崎晚年书赠韓天衡先生:“欲托丹青写素心,几番磨墨几沉吟,一生闲弄荒寒笔,投老逢君谬赏音。”成为梁崎先生对自己人生归纳和总结,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同时也是留给晚辈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欲托丹青写素心”反映在他的书画上那就是真力弥满、气象博大;“一生闲弄荒寒笔”又有淡泊简净、倔强不羁的人生。梁老在传统品格和现代意识的交融中开拓出一种审美新境。
何纯先生发言
何纯先生总结:这几天的展览我们感悟非常深,来的观众岁数不像我们想象的都是偏大的,所以我觉得梁老绘画的时代气息,或者说他绘画中的现代意识非常充足。就像刚刚几位老师说的,梁老的绘画是进入了化境了,上追宋元,又加入明末清初的诸家笔法,形成了他自己的不二法门。我们希望能再发掘,再宣传,争取以后征集到梁老更多的作品,跟大家再分享,再次细读。
来源 │天津美术网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