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风俗 不舍的情怀——杜明岑与《津沽三百六十行》|张明光

2024-06-16

逝去的风俗 不舍的情怀

——杜明岑与《津沽三百六十行》

文|张明光


天津卫,京畿门户,工商大邑。自晚清以来,九国租界,华洋分治,中西并存,在生活行态、文化心理上,都与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才有了“火烧望海楼”教案的社会基础,也正是这种距离,才让这座城市葆有了浓郁醇厚的市井气和烟火气的地域特质。至今还有津门老人将租界地称为“下边”,这种蔑称或许也是一种无奈的殖民心态吧。这与以江浙文化背景的上海主动融合外来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这种华洋两立的态势延至民国,又涌进了清朝的逊帝、王公贵族、下野总统、军阀巨贾、洋务卖办、民族资本,以及众多文人雅士,于政治经济文化时尚引领全国一时之盛。但这个城市的民风民俗仍倔强地坚守着固有的码头文化秉性:天津是话剧、歌剧、电影、现代美术、音乐的发端之地,可市民百姓却热衷于本土的京评梆和曲艺相声。传统与现代共处,乡土民风和世界时尚并存,故,引车卖桨,小商小贩,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行其事,亦多独傲群雄者,“狗不理”、“耳朵眼”、“十八街”解饱解馋,“泥人张”,“风筝魏”,“砖刻刘”,“杨柳青年画”等艺术精粹蜚声中外。这种多元而独特的文化生态便造就了天津这座大都市雅俗相融,华洋并存,共生共荣的地域风貌和万种风情。

设若天津没有民国这一段历史,恐怕会是另一样貌的城市气质。


1.jpg


著名画家杜明岑的《津沽三百六十行》正是反映了民国时期,独具本土特色的民俗烟火与市井百态。在此之前他已完成《寒秋津卫图》、《赶大营风云录》等天津历史风情的宏篇巨制,于美术界赢得盛名。   

我与杜明岑先生相识于七十年代初,但来往并不多。那时我刚从部队复员,无聊之际,便在第二工人文化宫学习、创作,也就此认识了他。


2.jpg

《卖面茶》   杜明岑文并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级群艺馆、文化宫的群文活动异常活跃。二宫虽然远离市区,但美术班的学习创作却搞得最为红火,在美术院校停止招生的年代,二宫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材。如今,很多人都已成为名家,或是业界翘楚,以致有人笑称当年的二宫是天津美术界的“黄埔军校”,其中杜明岑先生功不可没。


4.jpg

《卖元宵》 杜明岑文并绘


杜先生是二宫的一个科长,官职不大却是天津美术创作的组织者。他是个有情怀的画家,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美术活动家。他是静海人,说话干脆略带乡音,精力充沛热情干练,化繁为简亦有谋略,有极强的组织能力。不避寒暑奔走于京津两地,遍请美院的老师为学员讲课,指导业余作者的创作。我那时就感叹,这个干巴精瘦的身子骨怎么有这么大的劲儿呀。

如今,他仍精力充沛地游走于戈壁荒原山川大漠之间,把劲儿都用在了找寻天津民俗历史遗痕和百行百业的考据上。     


6.jpg

《卖炸糕的》 杜明岑文并绘


天津的民俗市井文化的集中体现并不在城里,也不在南市的“三不管”,而是集中在西起梁家嘴西大湾子,向东由西北角、北马路至北大关,以及关上关下、三条石、北开、侯家后、估衣街、鸟市,婉延至东北角一带,在这里集聚着众多的大寺小庵,码头脚行,税务关卡,斗店货栈,打把势卖艺,说书唱戏,曲艺杂耍,书馆酒肆,烟花柳巷,混混杂八地,摆铡刀抢码头,黑白两道,文人騒客,遗老巨贾,引车卖桨,小商小贩……行行色色林林总总。可以说,这一带囊括了天津卫的市井风俗;是非善恶,雅俗美丑,交纵错杂,应有尽有,它与租界文化、官宦文化同世并存,鼎足而立,亦自成系统。如此拙见,不知杜先生以为然否。


8.jpg

《煎饼果子》 杜明岑文并绘


天津的市井文化既与租界文化保持距离,也与精英阶层若卽若离,三百六十行的从业者大多是社会底层族群,但,不骗不诈童叟无欺,凭手艺吃饭,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中佼佼者自会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因此,虽为社会底层,却各有各的“范儿”,就是走街串巷的吆喝也带着慵懒、散漫的潇洒,透着有一搭没一搭,爱买不买的“码头气”。天津话叫“不行乎”,(行:含的转音,读hang)其义有二,首先是技艺好,专注认真,对工作有自信的态度,其次是地位虽低,却有手艺人绝不轻贱的“派头”。各种手艺不同,服务对象与环境氛围不同,穿装打扮也大相其异;时令不同,门道有别,仅对所用器物工具的刻画就营造了行业的特点,若不是善于观察,目识心记,只靠查找资料是远远不够的。那些在天津卫耍手艺的行当、习性作派,以及热情豁达的人情世故,想必杜先生记忆深刻,或早就了然于胸了。不然,下笔难以有“根”。


7.jpg

《锅巴菜》 杜明岑文并绘


中外绘画走向市俗化,表现民间生活,殊途而同归。西方美术的民俗风情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之一,否则,很难留下流派纷呈又极其炫烂的艺术作品。在中国,自古就有记录市井风情的传世名作。有意思的是,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北宋年间的汴京民间景色。而明代的仇英也作《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却是苏州的市井风情。它们不仅代表了宋、明两代绘画的至高境界,其诸多的学术价值也为后世所称道。无独有偶,在当代,也有同题异地的作品。连环画大家贺友直曾作《上海三百六十行》,天津的杜明岑就有《津沽三百六十行》,二人都是贴近生活,紧接地气的艺术家。两个作品同工异曲,贺作谐趣幽默,自由发挥到极至。杜作质朴自然,审慎严谨,还有详实的文字记述,对每个行业的历史变迁、职业特点、从业者的精神气质,以及手艺人的各种技艺也都一一介绍清楚。


3.jpg

《卖茶汤》 杜明岑文并绘


史以实为证,亦以史存真。我惊讶于他作为画家,却以学者般的考证功夫,于百行百业中的门道技艺和诸多行家里手都能有名有姓地记述得清晰可寻。这种图与文互为佐证,互为表里的创作方式,是不能任由艺术家随意发挥的,也正是这种限制,才有了这样一部既有地域风情又有烟火气,专为市井小民树碑立传的煌煌历史画卷。甚至,还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黎民百姓凭手艺吃饭的信史。是的,历史是不能仅凭一帮帝王将相荡来晃去就能波澜壮阔的,一个时代若没有市俗百姓和市井百态那也叫历史?

如今,民国去矣,社会进步高楼林立,城市管控理念更新,城中遗存的自给自足的小商小贩亦消失殆尽,民俗已逝。幸有杜明岑的《津沽三百六十行》存世,可为后世瞻仰。

以当下夸赞人常用的一个“狠”字来形容杜明岑也是贴切的。他就是个狠人。我曾自以为是地料定,要是早些年,以他狠的性格和能力,让他主管一大摊子事,一准儿能成,而且辉煌的了得。如今,这个八十八岁的老画家将狠字发泄在了自己的笔下,说不定哪天,他攒了足劲儿拿出什么大作,又让人们惊了一下子。我信。


2022.9.30 写讫

10.6 改毕于天津芥园


张明光
著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


1643427934880548.jpg

张明光,著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祖籍山东东平,1951年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受教于孙其峰先生。现为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燕京书画院名誉院长、王学仲艺术馆研究员、天津湖社研究员。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