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面壁·巨画惊世
——蔡长奎与《天后圣迹图》(三)
文|王振德 姜维群
《欣缘道人咏湄州天津两妈祖庙并联》
恩被千年,湄州法雨妈祖庙;
慈航一脉,沽上祥云天后宫。
桅危船覆化凶噩,
靖浪安澜簪首功。
泽被千年龙阙丽,
慈航一脉庶黎崇。
湄州法雨妈祖庙,
沽上祥云天后宫。
鹏海腾滔八万里,
鳳仪羽化半球虹。
蔡长奎创作的《天后圣迹图》(局部)
三、《天后圣迹图》当代壁画之艺术地位
著名民俗文化学者冯骥才说:“蔡长奎馆长在天津天后宫工作长达二十四年,然而他对妈祖文化的浓情厚意远过于职业性的工作年限。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曾参与过天后娘娘的塑造,亲笔绘制了大型的壁画。在近百平米的大殿壁画中,他展现了出色的结构宏大场面和不凡的造型能力。他运用元代永乐宫壁画工笔重色的手法,精整富丽地描绘了天后娘娘的本生故事及其浪漫的传说,正是出自这一艺术家特有的审美眼光,他把妈祖文化中民间美术遗产作为自己研究重点。如对各地妈祖塑像的比较研究,还有对民间雕塑如墨稼轩、娃娃李、泥人张与天后宫的渊源关系,民间绘画与版画如《皇会图》与杨柳青年画中的妈祖仪式与民俗,以及皇会器物中的民间美术服饰、銮驾、仪仗及各种工艺精湛的道具等等的艺术解析,都填补了妈祖文化研究的空白。”
以上是冯骥才在蔡长奎的《妈祖文化艺术研究》一书序言中的一段话,这本书专门论述了妈祖文化中的艺术审美和观点,尤其从这里读到蔡长奎对《天后圣迹图》创作的思路,读到这幅壁画巨制中的中西相融、古今结合的理念。
绘画艺术的中西融合,自汉唐甚至更早的时候已经开始,尤其到清末在“大变局”面前,在艺术交流方面,有识之士走出国门,看到西方艺术的优长,并吸纳融合进来。
首先“康雍乾”三朝与西洋画师郎世宁等人接触,逐渐磨合出现了“清画院的绘画新体”,乾隆写诗“泰西绘具别传法”,“著色精细入毫末”予以赞扬。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其流亡国外,用了四年时间,游历欧洲11个国家,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大师拉斐尔油画赞不绝口,应该是中国艺术家开眼看西画第一人。
康有为既看到了宋元之后“彼之求真,我求不真”的退化,也看到了中国画曾经“几占第一位”到“惜后不长进”的状况。
时代毕竟前进了,西画在此后的一二百年中,艺术超越了中西鸿沟,有了巨大的互融,蔡长奎在壁画创作上进行了尝试探索。
蔡长奎本着“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观念,一只眼盯着中国古典传统一脉,一只眼看着世界。他认为敦煌壁画给了他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震撼,几至影响到一生。
或是从小就受到中国画的熏染,西画专业毕业的蔡长奎对国画情有独钟,总是很关注国画艺术动向,并时不时动手临摹或随意挥毫泼墨,他对徐悲鸿的画马很早就十分喜欢,平时总是不间断的写画,无师自通的他终于有了意外收获,他创作的大幅国画《奔马图》,在2006年举办的法国巴黎卢浮宫布鲁塞尔画展中,在多个国家的600余幅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膺银奖,这是中国画作品在此次展会中第一次获奖项。
这说明蔡长奎的创作艺术重心一直向中国画偏移。《天后圣迹图》像是一次次能量的堆积,将蔡长奎几十年的东游西走汲取的艺术菁华,全部灌注其中,他临习研究过的壁画庙宇就有敦煌莫高窟、山西永乐宫、山西晋祠、北京法海寺、河北曲阳东岳庙、河北正定隆兴寺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庙,只要听说有壁画雕塑,一定要亲自考察。
对于敦煌莫高窟,张大千曾这样说:“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我们可以这样说,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之大成,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多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达史。”
蔡长奎的第三稿《天后圣迹图》首先汲取了莫高窟壁画,从六朝到唐宋元几百年间,这里像是一只巨大的聚宝盆,珠玑耀霞,丽波飙流。在云海江波的画法及运用上,《天后圣迹图》可以看到敦煌艺术彰显其间;在刻画人物上,其列仙天上,把天锦焕黼黻,烟霞幻奇彩的景象表现得出神入化,细观之能让人恍惚间而入仙境,达到观壁画有身临其境之感,尤此可信唐代吴道子《地狱变相》壁画,人观之能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蔡长奎的《天后圣迹图》分为上下两层画面,下方为天后本生的“履历”故事,是凡间的写实;上方为成神之路的幻景。随着画面的推进,妈祖天后凡间的行善布德,与野乡市井百姓情感的水乳交融,而天上的诸仙众神也在画面推进中与之交流互融。特别是上下画面叙事说史井井有条,上下画面既有分工又不割裂,无论是画面的艺术形式,还是史事的推演准确,皆能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自成体统、具足通圆、脉络清晰且美感十足。
蔡长奎掌握了中国壁画从谋篇布局到刻画人物勾勒线条等艺术手段,完成了中国寺庙第一幅妈祖天后的圣迹壁画,他没有把中国壁画古老的东西全部照搬,既加入新世纪的时代气息,也融进了西方艺术的特点,观此壁画既不是斑驳满眼的“出土文物”,也不是新潮符号的“创新作品”,而是蔡长奎融入巨大的智慧精力的呕心沥血之作。
一件作品的问世,不是终结,不是句号,恰恰是发端和开始,评价蔡长奎的《天后圣迹图》以此作为引玉之抛,更多评价,期待来者吧。(完)
来源 │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