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书画家联袂之作——《和平富贵长青》诞生记

2024-06-16

文|杜明岑


在天津宝成博物苑内,珍藏着一幅由京津二十位书画家联袂创作的丈八巨幅国画作品——《和平富贵长青》。这幅作品被书画界评为京津书画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华诞献礼之作、京津书画界老中青合作的经典之作、京津书画家具有历史意义的友谊之作。如今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每当回忆起它的创作过程,我总是心潮澎湃,令人难以忘怀。



和平富贵长青1.jpg

和平富贵长青


那是1999年的春天,全国人民都在翘首以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怀抱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艺术家们用各种艺术形式反映祖国历史文化、歌颂祖国建设成就、讴歌时代精神风貌、抒发对祖国炽热的情感。其中书画家们更是以饱满的热情挥洒翰墨丹青,创作精品向祖国献礼。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提出一个倡议,希望京津书画家联袂创作一幅国画精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华诞献上一份寿礼。此倡议很快得到支持并与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达成共识,联合天津东方画馆共同组织实施。
几十年来,我组织过四十多次集体创作活动,但这次却不同。这是一次规模大、水平高、跨城市的艺术创作活动,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一是京津两地不在一处,不易操作;二是多数名家已届耄耋之年,行动不便;三是如此巨制不属于一挥而就之作。好在天津老前辈孙其峰等人均是我的良师益友,与我同龄的画家更是我的亲密朋友,组织起来比较容易,但联系组织北京的书画家则难度相对较大。在困难面前,我想到了时任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秘书长的谷福海先生。他是我的好朋友,与谷先生见面说明情况之后,他不仅表示赞成,还很支持这次有意义的合作,而且表示将亲自与我拜访和组织北京的书画家。北京书画家们得知此消息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好事,他们积极参加。
经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听取孙其峰先生的建议后,我们拿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为了保证作品质量,邀请了北京、天津书画家共二十名,其中北京八名,分别是萧淑芳、潘絜兹、张世简、张仁芝、刘炳森、张立辰、郭怡孮、王成喜;天津十二名,分别是王颂余、萧朗、溥佐、孙其峰、孙克纲、王学仲、张锡武、杜明岑、邓开圯、孙长康、殷龙、霍春阳。
经研究决定,此作品采取少数人集中创作与分散登门补笔相结合、画面统一构图布局与发挥各家之所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年富力强者担当重任,老画家指导作点睛之笔,由天津书画家担任主力军负责完成作品中最费工的主要部分。我负责开笔并画两棵巨松,张锡武画牡丹,邓开圯画鸽子,孙长康画石头,殷龙画水仙。然后由孙其峰画红竹,溥佐、霍春阳补兰草,孙克纲整理石头,皴擦点染。之后由我和谷福海先生邀请北京书画家进行创作,分头登门进行补景。由萧淑芳在松下点缀其擅长的野草花,张世简在旁边补上拿手的兰花,张仁芝用焦墨在巨石和松干上补笔,张立辰在画面左下角空隙处用汁绿淡墨补竹,郭怡孮在白鸽周边以双钩手法补上几朵黄菊花,王成喜在巨松枝下穿插梅的干枝。诸家各展所长,使画面逐渐完美,既有各家之光彩笔墨,又不失整体气势和效果。然后,刘炳森先生用隶书题上“和平富贵长青”之标题,并用行书题跋。最后,北京在先、天津在后,按年龄顺序由书画家本人亲自落款盖印,并在右下角盖上压角章“待把江山图画”,使作品更加完整,精益求精。
通过这次历史性的京津书画家合作,我有四点体会:
首先,全体书画家无论是北京的还是天津的,无论是年长者还是中青年,都有一个明确的态度,都发自内心地把这次创作当作政治任务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华诞献礼,都把热爱祖国、爱恋家乡、感叹江山、钟情生活作为这次创作的精神支柱和动力。那时萧淑芳老人刚刚病愈出院,看到这一巨作后十分激动,表示想要参加,并按整体要求在指定位置补上了数朵野草花;潘絜兹老人克服年老体弱,仍动笔用花青墨在松针上进行渲染;孙其峰德高望重,但十分谦虚地说:“为了不喧宾夺主,我在画面底部点缀数枝红竹。”笔简意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81岁高龄的溥佐老先生在画面前深思良久后,在松下补上焦墨兰草。两年后,香港书画家范婴子登先生来访,读此画后有感而发,逸兴所至,在松干上补灵芝一朵。欧阳中石先生读此画后大加赞赏,信笔署名补印,使作品锦上添花。
其次,一幅作品,尤其是这一在特定背景下之巨制,主题和立意是最重要的。综合大家的意见,最终以“和平富贵长青”为主题。画面一切意象均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创作,表现民族精神,表现山河壮美,表现生机勃勃、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生活,体现天、地、人和谐之美。“和”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画面中安详的鸽子正体现了协调、和谐、安静这一特点;盛开的牡丹万紫千红,春意盎然,寓意着富饶喜庆、繁荣富强,突出了主题;两棵苍劲的巨松是此作最为凝重之笔,占据了多半幅画面,既表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又有万古长青之意。巨松伸展的枝干像东方巨龙在腾飞,更进一步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让人们看后沉思、迷恋、动情、遐想。气势是巨幅国画作品的一种美,体现阳刚之美、博大之美、流动之美、雄劲之美,突出了作品的张力、冲击力与震撼力。苍劲的青松、壮观的巨石、盛开的牡丹、争艳的百花、洁白的鸽子营造出气势与意境。
再次,笔墨应随时代,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此作以传统技法为基础,吸收现代审美意识,融诸家之长于一个画面上,使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和平富贵长青”这一主题服务。由于画幅巨大,所以必须重远眺之效果。作品整体采用重、大、拙之笔法,举重若轻,宁拙勿巧,舍弃了琐碎,突破了旧文人画的樊篱,而又不忽视局部,做到了主次分明、疏密得宜。
最后,画大画最难的是动感和韵律,尤其是集体创作,更难于驾驭和掌握节奏感和韵律感。每位作者都在深思熟虑之后落笔,在整体画面的要求下,处理好轻重、主次、虚实、疏密、刚柔、浓淡、粗细的变化,既参考小稿又不受小稿约束,由笔而生,相形而为,笔随意使,把握全局,达到远近、明暗、冷暖、整碎、静动相结合,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用辩证统一的规律追求韵律之美内涵下的美感效果。
二十二年前,京津联袂之作创造了一个辉煌,中国文联在1999年的工作总结中将其列为十大任务之一。二十二年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二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件作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显得更为珍贵,也成为了永恒的纪念。最后我祝愿我的祖国和平、富贵、长青。






来源 │ 中国书画报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