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奥清风 性情所致——陆福林|天津湖社

2024-06-12

陆福林.jpg

陆福林


曾担任《中国书画报》社社长、总编辑等职

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湖社画会理事


◇   艺术活动   ◇


1946年10月生,河北省滦县人,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在校任教三十多年受教于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书画家孙其峰先生,为其入室弟子。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多年,善画墨竹,喜画水彩、绘制漆画、编写教材。绘画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日报》、《今晚报》、《作家文摘》和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视觉艺术》等报刊上发表。墨竹作品得到著名书画家孙其峰先生的赞许,并题字“形神俱得、笔墨清新”。曾参加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地举办的大型艺术博览会。1989年漆画作品《永恒》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97年受国家教委艺教司委托,参加编写高师专科美术教育教材工作。1999年主持《中国书画报》工作。2004年担任河北老年大学《国画教材》副主编。2005年11月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个人画展。2006年8月为云南楚雄州政府绘制巨幅《清风高节》。2007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2009年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举办回乡汇报展。2010年8月被新疆喀什地区政府聘为天津喀什文化交流大使。





淇奥清风 性情所致

邢 晋|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句出自《诗经·卫风》之《淇奥》,赞美了春秋时卫国士大夫武和的才学与品格,也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以竹自比的滥觞。在绘画作品中,墨竹则成为了代表清风高节等诸多美德的鲜明意象。


640.webp (3).jpg


自南朝时代花鸟画科独立之始,“竹”在绘画中的比兴之意延续不衰。据画史记载,墨竹始于五代,只是传世作品不得而见。至北宋中叶,文同、苏轼皆为墨竹大家。及至元代,墨竹大兴,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同步。竹的“有节”、“不屈”与墨的黑白分明、淡雅至极完美结合,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诉求。


640.webp (4).jpg


陆福林先生,为人慎思、明辨、笃行,虽经历丰富,却未尝妄自菲薄,亦颇具竹之清风高节。先生自幼痴迷绘画,曾聆听过国画大师李可染的教诲,后进入天津美术学院,师从孙其峰、刘君礼、溥佐、萧朗诸先生,敏而好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毕业后,留校任教,繁忙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主攻写意花鸟,尤善画竹,形神俱得,笔墨清新。所作墨竹,既有文同法度之谨严,亦有板桥趣味之恣肆,三两株横斜,或迎风飒爽,或亭亭玉立,或新篁初生,各有意趣。


640.webp (5).jpg


古人画竹,或以花卉鸟虫为主,以竹为辅,穿插其中,亦有独画竹石,不附其他者,陆福林先生的墨竹作品以后者居多,尺素之上,唯墨竹数杆,不仅要娴熟的笔墨技巧,还要有巧妙的位置经营。正如李衎《竹谱》所云:“须看绢幅宽窄横竖,可容几竿,根梢向背,枝叶远近,或荣或枯,自意先定……然画家自来位置为最难,盖凡人情好尚才品各各不同,所以父子至亲亦不能授受,况笔舌之间岂能尽之?” 陆福林先生在作品《以竹为师》中,采用了大胆的对角线的构图。一只新篁由画面左下角斜出右上角,表面上看单调地平分了画面,但竹子左下部枝叶浓密,愈向上则枝叶愈疏松,直至顶端集约而收敛。一只竹子上枝叶的疏密变化,不仅弥补了构图本应出现的缺憾,同时还传达出一种节奏鲜明的韵律美。另外,展翅飞翔的麻雀被安排在竹子的左上方,向画面左上角的款识位置飞去。观赏者头脑中自然浮现出麻雀从画面右下角向左上飞的轨迹,对竹的位置形成冲破与交叉,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构思可谓巧妙至极。如此尽依古人法理,尽脱古人面貌之功力,绝非轻松可得,而是经过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历练,废纸三千之后,才有所领悟。陆福林先生跟随孙其峰先生习画,数十年来不敢有一丝懈怠,不仅将孙先生的范图手稿视作珍宝,利用午休和晚上下班后的时间勤加练习,还遵照老师的要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刻苦研读历代画论和古人作品,拓宽自己的眼界,最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陆福林先生的作品《万杆墨竹最清疏》中,孙先生对自己得意弟子做出中肯的评价:“画中竹子虽然很多,但你构图繁而不乱,疏密有致,分出层次;在笔墨运用方面,浓淡兼用,合理搭配,也十分讲究,使其竹竿挺拔有力,竹枝富有弹性,竹叶虚实飘逸;再加硕大奇石穿插其中,破中相联,竹石呼应,给人一种轻松游闲、秀润活脱、大气精到之感。因此,面对你的墨竹,在当今全国画坛,我虽不敢说你独领风骚,但在天津而言,可说享誉一流美名。”并题词:“斟酌传统,酝酿造化,独运心源,自成格调。”


640.webp (6).jpg


苏东坡赞文同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而郑板桥则题画曰“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其实,不论有竹还是无竹,与可和板桥都是用一纸墨竹诠释自己的精神世界,并非简单的传移模写。陆福林先生亦复如此,在经历了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千万次的转化后,已臻身与竹化,心与竹通之境界,下笔之时 “胸中无竹胜有竹”,性情心思皆化于笔端墨竹,淇奥清风,扑面而来。


  陆福林作品欣赏   ◇























(编辑:冯冬)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二维码


官方网站1.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官网微信1.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二维码


天津湖社1.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