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旧时光——天津湖社二届画展感言|何延喆

2024-06-12

微信图片_20201006190920.jpg




不为旧时光

——天津湖社二届画展感言

□何延喆


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人们在钟表上看到的时间,实际上已经不是那个时间了。匆匆的光阴,见证了无数事件,然而留下历史印迹的,却十分有限。曾经的湖社旧事,渐渐离我们远去,而它给我们的文化记忆却没有被磨灭,且常常启引我们烟缕如梦的冥想。

湖社现象在上世纪末引起学界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学会以冷静的态度和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文化的历史性存在。如今时过境迁,对湖社的认知延伸到当代的文化形态。作为一个承载符号,它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体现了精英群体的文化参与意识,艺术存在的样态系统,激活文化资源的共同信念,有效发挥新的经验见识等精神趋向,在中国画百年纷争激荡的历史中,其显著成果深深铭刻在时代文本与文化记忆两个系统之中。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是我们熟知的湖社宗旨。所谓“精研”即精深体研互勉共进。而“新知”,就是要以全新的理念,审视悉见的观念形态,同西方艺术进行对等的交流。

新文化运动以来,画坛存在着“融合派”与“传统派”的严重争议,前者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力挽中国画颓势之愿望,却并无分歧,盖两者的文化选择、认知心态和资源的接受有异而已。更有弃学尚术,捷径东瀛,而引发学人忧思者。

可以说,自陈独秀喊出:“革王画的命”开始,中国的画界便风波迭起激荡难平。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的情势下,如何进入艺术能力的创造性开发,引进西方决非唯一途径,亦非振衰起弊的良药,传统不是发扬得过头,而是远远不够。以湖社为代表的传统派并不拒斥西学,在“体”与“用”的问题上有着较为冷静的思考和相对严密的论析。

湖社先贤,德业懋著,滋兰树慧,对现当代天津国画艺术的辉煌发展功不可没,刘饮湖、陈升湖、李枕湖、梁漱湖等,皆为对传统艺术有着深刻感知和贯通理解的学者型画家,不惟传承古法、探索新路,更为天津画坛培养了一批学养深厚、功底扎实、视野宽博的艺术人才。他们的一代传人遵循中国画艺术规律及独特而实用的传授方法,力倾知识储备引领后学,培养了又一代国画教学与创作的精英力量。如今后浪之奔涌更添天津湖社暨沽上画苑之新景。

近年来,有关湖社画会的史实梳理、综合研究、个案阐说成果可观,引发学界对湖社现象的全面思考,揭示真相,追根探源,使人们摆脱了盲从、困惑以及制约性的评判原则,对湖社的价值体系予以重新肯定。

在如今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想潮流之下,审视既往,观照现实,看到未来,冷静的面对挑战。从不同的角度,追问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当下状态及存在意义。寻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精彩的艺术世界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是广大画家的强烈愿望。此时,湖社曾经的经验与浮沉的际遇,都成演化成一种可以之于当下的财富。

基于对民族传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顺应当代文化发展的形势,在孙其峰先生的倡导和关怀之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天津湖社画会于三年前成立。画会的宗旨是,围绕知识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以思想的提高、艺术的追求、学术的磋励和团结奋进的精神为生命。提倡完善的文化人格与正气,需要艺术品行的感召力和艺术个性化的展示,努力办成一个求真我、做实事、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文化团队,开拓传统绘画在津沽大地上的渐进之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道出了一代国人共同的心灵向往。如何让自己的艺术更加有益于世道人心?这也是艺术创作应该承载的责任。立足于当前的文化发展阶段,画家应当警醒的是——在经济大中,艺术怎么保持不浮躁、不夸张、不急功、不近利?自律,才能自在,才不会迷失于滚滚红尘。我们的脑海中始终应该回荡着,为什么画、为谁画的自问。才可能不为“流量君”所囿,不为“孔方兄”所困,用艺术精品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反映时代风貌。

对中国画中那些西方话语的反思还在继续。不管近百年来这种中西糅杂下有多少既得利益者,我们都应该反思,中国绘画是属于谁的,其根源在哪里,如何摆脱传统阐释的焦虑状态,天津国画以什么姿态进入历史。只有寻找到根源与归属,才能发现未来与出路。

本季湖社展览的推出仍以文脉和创意为主旨,尽管尚不能在更高的学术层面上予以置评,然内容宽广形式自由,适应多种解读的期待视境。或是如诗的倾诉,或是表现的冲动,或是娓娓的叙事,或是宣讲心绪的宁静和对造化的钟情。决非仅是传统的守护,而是力图呈现的传统精神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意义。反映出这些作者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敬畏之情。至于个性的差异,情感的不同诉求,质文衍变之分别,皆为万物万象之感知,心痕凝注之瞬刻,必定显示对创造精神的崇慕和对各种风貌之热忱包容。让画家之间进一步相互了解,祈受众尽致发表得失之观与仁智之见。抚扣百年沧桑,回顾岁月足迹,叹时光之飞逝,感艺途之曲折遥远。在留意他们与师辈传承关系的同时,感知画家各自的角色特征,品味艺事渐进之艰辛,思考历史转型中艺术精神的建构。以利优化津沽地缘美术之生态。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是我们的诚挚期待。


何延喆   庚子荷月于沽上兩知山房

序言



h.jpg


何延喆,1946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理论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客座教授,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名誉理事,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湖社画会副会长。山水画家、美术史论家,其山水画以“北宗”见长,早岁师从严六符先生,后从学于穆仲芹、赵松涛先生,得孙其峰、刘君礼、李智超、王颂余、溥佐诸先生亲传,并从阎丽川先生学习美术史论。后拜孙天牧先生为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并获奖。多次应邀赴以色列和美国讲学。有《中国山水画技法学谱》《北宗山水画法》《改琦评传》《中国绘画史》《陈少梅》《津京画派》等二十余部专著及《何延喆山水画集》行世。



  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201005224214.jpg



唐寅诗意


秋色图


山水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