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六符
严六符(1908——1993)学名仁统,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3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津门著名书画家和书画教育家。其自幼随叔祖父严范孙学书,同时从师刘子久。与陈少梅为挚友,在同陈少梅的长期切磋交流中学到了很多北宗画法之优长。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在报刊发表,并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镌刻。曾任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政协委员、民革天津市第五、六届委员会顾问、天津东方艺术学院院长,天津业余书画学院院长等职。
严六符 湖畔幽居
远离名利重品节
文|章用秀
严六符幼年师承其叔祖父严范孙先生习柳及苏字。自1946年到1948年,由陈少梅介绍,拜吴玉如先生为师,学习书法三年之久,专攻“二王”。后又学赵孟頫、米芾书。再后来转写文徵明、董其昌书。先生说:“我写文徵明,首先是尊其人品,再则,文书虽近赵孟頫,而其字骨干更钢坚。董其昌书,笔法活,故亦爱之。”先生自言其书,走大众之路,所书之字,应该让大家认识,故多写行书,行书中融入楷书笔法,间或稍有草书之笔。主“行楷”而不主“行草”,其书清新俊逸,令人爽目,对于怪体字,颇不以为然。其论书之道,首言人品。他把吴玉如生前所讲的“随波而逐流、虽贵也为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书法家应远名利而重品节,求高洁而不慕荣贵。
严六符 书法
艺林师表
——怀念严六符先生
文|何延喆
数年前,李铮大夫听说我正在撰写《刘子久》一书,向我提供了一张他家藏的旧照,是子久先生、子久夫人与五位学生的合影。内中除了李大夫的父亲李叔宏先生外,还有一位十分熟悉的身影,由于体态修硕、位置居中,且背后有横竖纹理的竹帘映衬,显得非常突出,他正是我早岁的山水画老师严六符先生。猛然间,诸多的记忆信息被触发,半个世纪前与严先生学画时的情景在飘忽无定的思绪中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
1961年秋某日,我与几个少年画友相约来到严老师的家。那时恰为暑期,我们几个人刚刚参观了人民公园藏经阁举办的画展,入展者皆为严老师的学生,有冯骥才、侯春林、张洪千、吴玉璋等几个得意门生。作品虽不多,但颇能显示严先生国画教学的斐然成果。于是我们萌生了拜师求艺的强烈愿望,未经人介绍,便心怀惴惴地冒昧登门。当时先生住在进步道一幢意式老楼的二楼。尽管我们上楼时很小心,但木板楼梯的响声还是惊动了严先生的家人。我们刚到楼梯的转角处,师母便在楼梯口向我们打招呼:“是找老师学画的吗?”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一进门是居家的外间屋,也就是先生授课的地方。房间很宽敞,只是窗户朝北,显得不太明亮。一张老式的写字台靠窗放置,桌面上整齐地摆着笔、墨、砚、洗、碟和一沓元书纸,背后的书柜和字台抽屉中码满了教学画稿和珂罗版影印的画册。第一次上课先了解学生的程度和特点,先生将我们平时习作浏览一遍,再把方形的元书纸对折裁开,画上一些简单的树石,让学生们感受一下最基本的笔墨要领,然后人手一份作为第一次课的作业范本。下次上课时根据学生临摹的状况找出起步点,安排临摹正式的画稿。对学生的作业纸,先生也提出特定的要求,即要使用皮纸、棉纸、高丽纸或矾宣纸,基本上不用生宣纸,以期尽致地发挥先生所崇尚的笔放墨润、骨健神清的艺术长处。
因先生弟子较多,故授徒不在一个时间,我被安排在周日的上午。每次上课有八九个学生,围在先生的画桌旁,看先生逐个批改作业和对照原稿进行点评。在演示和讲解的过程中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加以启发引导。中间也穿插一些他所亲历的画坛逸事,个人学画与教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气氛融洽而活跃。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切中肯綮,便当即表扬。
在授课方式上秉承湖社的教学传统,学生们称之为“回课”“换稿”。回课是一对一的个体化教学方式,又是一种互相观摩交流的授课方式。每个人留的作业各不相同,上课时逐个讲评批改每个人的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行现场笔墨演示,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看情况如何,确定你本次课的内容和下次的作业。同时决定换不换稿子和换什么稿子。如果稿子不换,就说明你这一次的作业没有达标,还要进行重复练习,直到过关为止。
通常情况是每周换一次画稿,并就作业的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和示范。稿子的调换很有针对性,一是立足于巩固已有的成绩,再上新台阶;二是克服薄弱,扳掉不良积习;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新的东西。他教诲学生要学“真杀实砍”,莫近“马前三刀”。
记得有一次上课,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观摩严先生画山石,他突然发问:“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爱用新叶筋笔画画吗?”他停下笔,微笑着在学生的目光中逡巡了一遍,接着说:“这是从陈少梅那里受到的启发。你们知道刘子久是我的老师,陈少梅是我的朋友。刘先生习惯用磨去了笔尖的秃笔,陈少梅却喜欢用带尖的硬毫笔。刘先生勾石头中侧锋并用,陈少梅却用中锋勾石头。陈少梅的笔法更适合画比较纯粹的北宗山水,行笔时用食指、中指、拇指拈转笔管,既硬朗又出转折顿挫的丰富变化。”方硬的轮廓结构,再加上“小斧劈”的笔触所显现的肌理效果,构成鲜明的山石形体面貌。严先生的传人,大多保持着这种用笔的特点。
严六符 秋山图
严六符先生生于1908年,193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在书画方面绍述传统,独有心得,且家学渊源深厚,叔祖严修(范孙)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舅父刘奎龄为20世纪国画巨师;伯父严智开是著名美术教育家,曾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又是天津市立美术馆的创办人和首任馆长。作为津门著名的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多年探索山水画的教学规律,在本市课徒授业的老画家中,最具凝聚力,数十年间从学者几乎无法统计。先生的画路颇适合初学者,传统根基扎实,且画路宽广。便于学生从规律人手,又不囿于一家一派的狭隘圈子,不至将学生引进限制艺术个性的道路。其教学方法也非常灵活,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
先生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教学态度极其严肃认真。对于一些急功近利和华而不实的方式方法坚决摈弃。反对学生抄小路、走捷径、求脱太早。我后来进入美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已近四十载。先生的敬业精神给我很深的影响。在教学之余先生还作了大量的示范画稿,供学生临摹。画稿的类型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各种笔墨形式、不同纸性,以及一招一式的来龙去脉,都在现场示范中一一交代清楚。因此,投师门下的学生大都进步较快。而且在严六符先生的心中不存在门户之见——南北兼容。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性格特点引导画路。不搞唯师独尊,唯师适从。
身为近代爱国教育家严修的后人,先生谨记“表率生徒”“勤思职务”的祖训,以一己之力,实践社会性的书画教育并使之进入高层次的意识活动。作为近代大家刘子久的得意门生,先生秉承了湖社一直以来临摹原作的教学观念。他曾藏有众多如陈少梅、刘子久、启功等当时名家的画稿,都将其作为教学资料供学生临摹。可惜的是,这些宝贵资料都在“文革”时期失散殆尽。
严六符 山高水长图
严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当时听到严老师病危的消息,我们几个学生一起赶到医院,只见他躺在床上急促地呼吸着,半睁着眼睛向我们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表情中隐含着无尽的暗示,多少话语都浓缩在那短暂、简单、平和而又沉重的动作里了!1993年4月14日,严六符老师走完了他八十六岁的人生旅程。
经过片断的回荡和枝节的涟漪后, 自然会有些许思绪产生。其实20世纪的津门画坛,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也包括书画教学和师承的问题。老一辈国画家如刘子久、陈少梅、刘奎龄,以及王颂余、孙克纲等,都没有在专门的美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进行过学习。师徒传授及自学模式,是20世纪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现象。严六符先生在津门书画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值得后人珍视、借鉴和发扬。对许多值得重视的艺术现象以非学术的手段动辄否弃,贬低或冷落,这使许多光彩被掩没、值得保存的史料散失,使人们常常进入思维的误区,但愿这种现象不要接着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