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刘汉娥
中国美术馆
秦仲文像 1958年
除了手下笔法的练习, 需要锻炼的还有眼力。 古物陈列所是我国第一个以皇家藏品为主的博物馆, 1914年在故宫文华殿和武英殿成立, 主要保管、 陈列清廷辽宁、 热河两行宫文物。 金城常常“从古物陈列所中借出大量宋元明清名家真迹, 以供入室弟子临摹” 。 除展览文物珍品外, 古物陈列所还曾出版其藏品图录, 前后有《元明人书画集册》《宝蕴月刊》《西清续鉴》 《 历代帝王像》 等, 并于民国十四年( 1925) 九月编纂出版《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10册。 古画资源的开放, 使民国前期画家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中进行学习和创作。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1945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 住在孟公府, 靠近故宫东华门的秦仲文, 因着天时地利的方便, 常去观摩宋元及明清诸家名迹。 观摩之后, 秦仲文背临作品, 不断研习。 每当星期日或假期, 他往往出现在琉璃厂的有正书局、 神州国光社, 读览印本古画。 见了名画、 名帖、画论古籍, 他总要掏出节省下来的钱购买到手。 他也慢慢开始在琉璃厂等地淘宝, 曾淘到明代吕纪《 斑鸠红梅图》 、 清代王石谷《 耕牛图》 等30余幅真迹。 对这些古画真迹的临摹, 也使秦仲文的鉴赏能力和画艺日益精进。
中国画学研究会的系统学习和熏陶, 故宫博物院藏品的观摩与背临, 以及收藏行为的开展, 使得秦仲文逐步结识专业人群, 走上专业道路。 随着老一辈画坛翘楚陈师曾、金城等人相继谢世, 秦仲文开始接替老先生教山水画, 还被选为导师和评议老师, 成为画会的骨干。 他多次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的展览活动, 并在两个会刊《艺林月刊》 和《湖社月刊》 上不断发表绘画作品和研究文章甚至润格广告。 他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收获, 写成了《中国绘画学史》 一书,并在杂志上刊登经销广告。 他还将自己在琉璃厂淘宝的奇闻异事写成《厂店日记》,也发表在《艺林月刊》 上。
陈师曾、 陈半丁 山树茅屋图并跋
秦仲文对中国画的学习, 从临摹影本古画入门。 在秦仲文的自述中, 他说:“我学习山水画, 最初不过临习清代晚期的画家, 如奚铁生、 黄谷原、 戴醇士等简易平淡的画法。 后来稍进, 更学清代初期的画家,如龚半千、 查梅壑等。 年近三十, 更进而学‘四王’ , 兼及吴、 恽各家。 从此, 接近了上溯宋元各家的道路。 这时, 故宫博物院开放, 我曾不断地纵览上下千年古代名画, 认识到都是国画遗产, 为学习上取之不尽的宝藏。 以上是我自二十岁后学古和创作相互并行, 四十多年中辛勤致力, 始终未尝脱离摹写古画, 以因为创的途径。 ” 奚冈、 黄均、戴熙是清中后期四王之后较为重要的画家,他们多在宗法“元四家” 的基础上又上溯五代董源、 巨然, 下逮明人董其昌及清人王原祁、 王翚, 画多潇洒自得, 明快秀雅。 在中国画学研究会, 他进一步研习“四王”、吴、 恽, 使得他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临摹古画, 他迅速掌握了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在我二十几岁拟清代‘四王’ 笔法所作的山水画, 报纸杂志刊登以后, 许多画界友人‘赞誉’有与‘四王’乱真之致。 ”
为什么从清代画家和“四王” 入手?如郎绍君先生所说: “个人风格不是特别鲜明, 但有全面而深厚功力的画家, 常能教出一些好学生。 如‘四王’,他们的艺术个性与创造性并不突出,但对历代画家画法的把握深厚而全面, 不少人都是通过学‘四王’而成为著名画家的。 远的不说, 20世纪以来的陆恢、 萧俊贤、 冯超然、 吴湖帆、 胡佩衡、 李可染、 陆俨少等等, 都是从‘四王’入门, 或对‘四王’ 下过功夫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 ‘四王’ 画平实而画法多样, 通过他们可以学到宋代以来诸多流派与大家的画法, 学到传统绘画的基本方法。 当然一味模仿‘四王’ 肯定不行, 许多人就模仿‘死’了。 从‘四王’ 入门然后转益多师, 成就了很多画家。 ”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秦仲文继续上溯宋元诸家画法, 不拘一家, 广收博取, 奠定了深厚的传统笔墨基础。 他通过临摹古代名作, 对山水画的历史面目全面认识, 艺术视野逐渐放宽。 这一时期秦仲文的创作从“摹古” 阶段逐步走向“融古” 阶段。 他创作的作品, 已经能够综合运用晚清到宋元诸家的技法, 并且延续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意趣。 他多以细笔设色、 小斧劈皴法等综合运用古人画法, 逐步形成了苍郁浑厚、 绵密紧劲的个人风格, 但尚未突破古人藩篱, 从不触及社会现实, 也不对景写生。确实如他自己所说, “始终未尝脱离摹写古画, 以因为创的途径” 。
陈师曾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临摹之法十分重视, 他认为无论学习何种画法, 都不出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临画仿范本, 二是写生对实物, 三是默写凭记忆。 临画是初级, 写生是中级, 记忆是高级, “就以上三种画法言之, 临画一法尤为重要, 故兹分条言之。 临画之要, 在先习古人如何用笔, 如何位置, 如何赋色, 而后能知画中之气韵与夫美术之所以有价值也……故初学习画,固重临摹”[1 ] 。 1962年, 秦仲文在悼念胡佩衡的文章中写道: “至于他( 胡佩衡) 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 可以看出主要的关键不在于作品中所表现的勃然勇气, 而在于他的早年时代, 经过长时间继承古人、 临摹锻炼, 为今天打下坚实基础……艺术家一生成就的过程, 恰似具有生机的物体: 从萌芽、童稚的栽培、 育养, 经过成年壮盛, 才能够有老境成熟、 根枝茂盛的景象, 是有一定规律的。 ” “我愿借此致意青年画家们, 如果有志于继承借鉴胡先生的画法遗范, 须要全面地体会他的一生艰苦力学的精神和他的用志不纷的态度, 如果光只截取他一段老年成果和豪迈的笔意, 恐怕将同于‘揠苗助长’‘欲速不达’ , 是古人的经验中早已引为深戒的。 ”
继承古人、 临摹锻炼的这种“国粹派”的绘画学习方法, 深刻地影响了秦仲文的书画学习和教学。 很长一段时间, 秦仲文认为, 学画就要以古为师循序渐进, 从临摹影本古画入门, 打好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秦仲文跟随写生团到各处写生, 才真正开始“以真为师” 的写生创作道路。 无论是“以古为师” , 还是“以真为师” , 如秦仲文所说,都需要一生艰苦力学, 矢志不移。
参考文献
[1]陈师曾.对普通教授国画科意见[J].绘学杂志,1920(01):10.
编辑 │ 冯冬
来源 │ 书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