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师 — 秦仲文“国粹派” 的传统绘画习得之路(二)

2024-06-09

__刘汉娥

中国美术馆


3.jpg

秦仲文像 1958年


秦仲文所在的北京大学, 在1918年由校长蔡元培倡导成立了北大画法研究会。 这个研究会兼顾中西绘画, 具有美术研究和教育的双重性质。 该会聘请了陈师曾( 教授花鸟画) 、 贺履之( 教授山水画) 、 汤定之( 教授山水画) 等画坛名宿担任国画导师。秦仲文加入该会, 之后常常以研究会会员的名义, 把学校图书馆的许多影印本、 画册借出, 悉心临摹, 然后请导师指点, 连选毫、 用砚都严循师规。 课余时间他还积极参加画法研究会举办的“北京大学学生游艺大会” “图画陈列会” “画法研究会成绩展览” 等展览和活动, 在展览中认真观摩。


image.png

陈师曾  花卉· 山水扇面册之八山水图


与此同时, 秦仲文遇到了平生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 章浩如。 章浩如是清末如意馆的宫廷画师, 工山水和人物。 两三年内, 章老先生循循善诱, 让秦仲文将自己的画稿和其他名作重勾一遍。 描红式的学画,刻板且劳累。 后来, 秦仲文让他的朋友—我国早期著名摄影家张印泉帮忙, 将勾勒的画稿和二三百幅名作拍照, 为自己日后的学习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参照材料。


image.png

胡佩衡  竹趣清幽


因为蔡元培和陈师曾等人教学观念的不同, 1920年陈师曾、 金城等人重新组建了中国画学研究会, 发起人金城、陈师曾、 陈半丁、 萧谦中、 贺履之等皆为北京地区画坛领袖。 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北大画法研究会主张以西方的写生技法引入传统绘画教学, 而陈师曾、 金城等人则重视临摹古画, 认为临摹传统才是学画的必经之路。 秦仲文与胡佩衡、管平湖、 马伯逸、 李鹤筹、 吴镜汀、 徐燕荪等一起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成为研究员, 评议人为金城。

中国画学研究会强调继承古法, 对传统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 进而推进传统中国画的研究、 创作与推广, 以回应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挑战。 与北大画法研究会相比, 中国画学研究会的组织关系比较宽松, 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书画雅集, 在教学形态上, 后者也更注重临摹古画传统, 它以私交为主要的人事基础, 画会里的主要成员早先就活跃于京城的书画雅集,有不少是金石收藏家和仕宦名流。 中国画学研究会以临摹古代名家真迹为主要教学方式, 相应设有画理、 画史、 画论的指导和学习, 建立定期的评议-研究员制度( 导师-研究生) , 培养中国画学的后备人才。

金城招收学生弟子400余人, 有“北平广大教主” 之称。金城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经验相当丰富。 他的《 画学讲义》 连载于《 湖社月刊》 , 大量谈及中国画的画法, 兼及画理、画论, 从“画意”“造境” 到“笔墨”“装裱”“画法之表现”“材料之运用” , 包含着直观、 细腻的个人传统审美经验。 他说学画有三要素:“一考察天然之物品, 二研究古人之成法, 三试验一己之心得。 ” 所谓“考察天然之物品” 乃是“外师造化” 精神的恢复,但这种“师造化” 仍须结合对古人之法的研究, 以中国传统画学既有的视觉表达为中心, 来寻求突破, 所以要在创作中大量临习古人, 并以此来“试验一己之心得” 。

而秦仲文也深以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宗旨“精研古法、 博采新知” 为学习导向,“先求根本之巩固, 然后发展其本能, 对于浪漫伧野之习, 深拒而严绝之, 以保国画固有之精神” 。 进入画学研究会让秦仲文不仅得到了名师对其具体绘画过程的指导, 还开阔了眼界, 广览了历代名迹。 金城精通古画鉴赏, 家中备有画厅, 常常提供研究会会员赏评画作的机会。 除了将自己收藏的名画展示给会员, 他还辗转各地, 借来名画供研究会会员赏评。 秦仲文在这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并结识了京城书画圈的朋友。 秦仲文的艺术社交圈都是传统立场的坚定维护者, 都是所谓的“国粹派” 。 他们多以“四王” 画风作为门径而上追宋元, 不仅传统而且“正统” , 追求法度严整、 笔墨规范, 拥有深厚的学养和卓绝的才识。 俞剑华先生曾对“传统派” 画风评述如下: “笔墨纯正, 气息古雅, 但一种精悍豪放之气, 自不可掩蔽, 惟不肯纵横驰骋, 作无缰之马而已。 ” 俞剑华道出此派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坚守传统,二是强调法度。 实际上, 这也是秦仲文此时期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编辑 │ 冯冬

来源 │ 书画世界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