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师 — 秦仲文“国粹派” 的传统绘画习得之路(一)

2024-06-09

__刘汉娥

中国美术馆


3.jpg

秦仲文像 1958年


秦仲文( 1896—1974) 是一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全面而贯通的全能型画家。 他不但擅画山水梅竹, 谙熟诗词书法, 还写绘画史论著作。 长时间的观赏、 研摹, 奠定了他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 使之成为一位具有深厚功力的北派国画大师。


1.jpg

秦仲文  梅花


而这些对诗、 书、 画的自我要求也是古代文人画的讲究之处。 何为文人画? 在《文人画之价值》 一文中, 陈师曾曾对“文人画” 做了明确的界定。 有关文人画之概念, 古代说法不一。 董其昌对文人画以“文人之画” 四字表述, 但并没有为其明确定义。 陈师曾对文人画的概念, 强调的是“文人之性质、趣味、 思想” 。 画的本质, 在陈师曾看来是“陶写性灵, 发表个性与其感想” 。 如梅兰竹菊入画, 多为文人表达高洁品性而为。 梅花入画, 有史料记载始于南北朝, 到宋朝仲仁时兴盛。元代王冕, 晚年种植梅花上千株, 明代刘世儒、 陈宪章、 王谦、 盛行之, 清代罗聘、 金农、 李方膺、 汪士慎等俱受其影响。 如罗聘圈白头花, 金农、 汪士慎千花万蕊, 李方膺水墨淋漓, 均由此化出。 窗前翠竹, 门外寒梅。 竹影婆娑, 飒飒作响, 疏影横斜, 点点梅花, 香气袭人。 此是文人心中生活美学的追求之一。

中国美术馆藏有秦仲文的《 梅花》 一轴, 画中两枝梅花, 一红一白, 笔意简逸, 枝干挺秀, 穿插得势, 构图清新悦目。 其笔力挺劲, 用墨浓淡相宜, 花朵的盛开、 渐开、 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 圈花点蕊, 疏密有序, 生机盎然, 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 而且寄寓了画家高洁的思想感情。 此作中的印文“江路野梅” 来自杜甫的诗句:“市桥官柳细, 江路野梅香。”

作为传统笔墨的坚守者, 秦仲文可说是在传统文人画的习得范式下成长起来的, 他早年的学画之路, 即是继承传统,“以古为师”。


2.jpg

秦仲文  阳台春暖


13岁时, 秦仲文从家中的旧书里找到《 芥子园画谱》《纫斋画剩》 《古今名人画稿》 等绘画类的基础书籍, 开始依书练习。 《芥子园画谱》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入门摹本, 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齐白石、 陆俨少、 潘天寿都曾将此谱作为自己学画的第一位老师, 流传广泛, 影响深远。 少年秦仲文也受其启蒙, 开启了绘画之路。 被点燃了绘画热情的秦仲文, 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绘画。 这段时间可说是其绘画生涯的第一阶段。

1915年, 秦仲文21岁时, 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学系, 后转入文学系。 此时的北京,刚刚经历命运的转折。 从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退位至1920年, 北京相继由袁世凯、黎元洪、 张勋( 拥废帝溥仪复辟) 和段祺瑞执掌, 政局混乱而动荡。 五四运动又将新文化运动和民主革命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整座城市充满了思想的交锋。 但在绘画上, 作为明清两代的帝都, 北京特殊的地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脉延续。 中国画在这样的人文氛围中形成了牢固的传统观念和画家集群,并且对来自不同地区的画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自己的绘画学习之路上, 秦仲文所处的时代、 地区、 自身所属的家庭、 邻居、 老师、 学校和社交圈, 决定了他只会走在传统文脉延续的道路上,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他最终都选择了“四王” “二石” 等传统派绘画。 也正是这些机缘, 成就了后来的秦仲文。

秦仲文租住在北池子孟公府, 靠近故宫东华门。 房东是管念慈的夫人和其儿子管平湖兄弟。 管念慈为清如意馆画家, 管平湖与秦仲文差不多年纪, 从小学画、 习琴, 师从金城, 擅工笔画, 工花卉和人物, 风格秀丽新颖。 相似年纪的两个人, 因共同的兴趣爱好, 后来一起相约参加了中国画学研究会。而管、 秦两家的相处也十分和睦, 秦仲文得以有机会遍读饱赏管家精美的稀世藏画。 如果说少年时代的《芥子园》 是艺术爱好者的入门摹本, 那么在管家看到的藏画则让秦仲文初窥艺术堂奥, 眼界大开。






编辑 │ 冯冬

来源 │ 书画世界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