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欲断薪火 辟艺苑新途
陈少梅
自董其昌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说以后,且不论此说本身有多少历史的误会,就山水画的创作实践而言,近三百年的清代画坛一味崇“南”贬“北”。南宋马远、夏圭,明代仇英及浙派的一路画风,皆被斥为“不当学”。直至近代,吴派及“四王”的余绪却仍然独尊画坛。而被贬为“北派”的艺术风格,已很少有人问津,几乎断了薪火。但终于有人看到,因袭模仿不仅丧失了被称为“南派”艺术的精华,背离了宋、元以后文人画的革新精神,同时也把艺术推进了死胡同,于是便另寻新途,重新发现了马、夏及浙派的艺术价值,毅然打起水墨苍劲一派的旗帜。陈少梅就是有这样抱负的一位画家。
陈少梅用印
陈少梅,名云彰,又名彰,字少梅。一九〇九年出生于湖南衡山的一个书香门第,故其印语曰:“家在洞庭衡岳间。”他的父亲陈嘉言,字梅生,为光绪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福建漳州知府,也曾在湖南主持过有名的船山学社,思想比较开明。嘉言先生工诗文,擅书法,少梅自幼即在父亲的督导下赋诗、习字,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是他更酷爱丹青,十六岁时参加了北平的湖社画会,故又号升湖。据说,当时他是湖社画会最年轻的一位成员,也是学习最刻苦者之一。当年旧京聚集了一大批中国画家,许多人亦富收藏,陈少梅是借私人收藏,临摹起家的。他每借得一件名作来,便如获至宝,躬身烛光之下,彻夜临摹,临习数遍之后,再准时归还画主。经几年砺,聪颖加勤奋,使他具备了比较坚实的传统山水、人物画功底,在二十岁左右已于画坛崭露头角。一九三〇年,当他二十一岁时,作品就参加了比利时国际博览会,并获美术银牌奖。此时,陈家家境日衰,他不得不以卖画为生。一九三一年始,他由北京转赴天津,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一面从事绘画创作,又兼授徒,并于京、津、沪举办画展,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一位画家,据吴云心先生回忆,“日军侵占天津时,陈少梅居达文里,卖画为生,不求闻达。当时的老画家赵松声在天津画坛很有声誉,为同道所尊重:赵画黄鹤山樵一派,造诣很深,与陈少梅所宗不同,而对陈却推崇备至,欣然自居陈下。陈则谦虚坦率,从不自炫其能,一无傲气,更无俗气。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积极努力于新美术事业,焕发了新的创作激情。一九五三年底,他由天津回到北京,不幸于次年九月因患脑溢血病逝,惜享年仅四十五岁。
山松长瀑(作于1940年)
陈少梅短暂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旧中国时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潮虽然对中国画坛也发起过冲击,出现了齐白石、徐悲鸿、高剑父、潘天寿、傅抱石等一批革新的艺术家。但大部分中国画家特别是山水画家还在继续沿着“四王”的路子蹒跚,显然已远远背离了师造化的优良传统,舍本求末,如无源之水,渐渐地失去了自然的生机。年轻的陈少梅部分地看出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困境,他感到必须找到一条新途,才能挽救中国画的颓势。当然,由于艺术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局限,他没有找到最根本的艺术源泉,也没有能够从西洋画艺术中汲取可借鉴之处。但他从被贬斥的所谓“北宗”的艺术中,发现了特异的艺术语言,找到了与自己相近的艺术个性,并希图从这里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他首先从郭熙,然后从马远、夏圭,一直到仇英、唐寅、吴伟等人的绘画入手,仿佛在混沌中找到了一线光明,在当时,就这一点来讲也是颇为不易的。
寿星(作于1940年)
编辑 │ 冯冬
来源 │ 陈少梅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