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杨 婷
摘要:陈少梅生活在二十世纪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年代,此时中国画坛分为“革新派”与“传统派”。陈少梅虽属“传统派”但并不是一味泥古不化,而是从当时鲜为人道的“北宗”一派中汲取营养,又深入探索“南宗”画家艺术意蕴,同时受家承师学以及地域文化意境影响,笔墨随时代发展而注入新的气息。陈少梅开创了一种“南风北骨”的风格,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柔秀与劲健并存的清劲画风。
关键词:陈少梅;绘画美学;《江南春》
《江南春》 局部
一、陈少梅的艺术历程
(一)家族地域
陈少梅(1909—1954年),名云彰,号升湖,字少梅,湖南衡山人。陈少梅自幼便跟随其父陈嘉言研习书画诗文,天资聪颖、日耕不辍,深得其父喜爱,并为其取名“少梅”,意在期望他能够具有梅花一般的傲骨。陈嘉言有一定的革命思想,倾向于科学民主,间接影响了陈少梅的艺术思想,使他带着勇于革命、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尊重前人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陈少梅出身于清末衡山诗书望族,有着深厚的家学传统。由于出身书香世家,陈少梅的人品、性情、学问及艺术创作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陈少梅自幼便博览群书,家学渊源直接影响了陈少梅绘画的艺术格调,也使陈少梅的绘画中具有浓重的文人画气息。
衡山有“南岳独秀”的美称,而陈少梅的家乡正在衡山。陈少梅的少年时期是在家乡度过的,少年记忆中南岳衡山的秀丽景色成了其日后绘画创作的丰富素材,也从深处奠定了他清劲秀逸的艺术风格。
(二)时代背景
陈少梅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新旧思想与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又相互交融的非常时期,当时的中国画坛分为“革新派”与“传统派”两大派别。“革新派”画家以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为代表,他们主张推动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的写实技法和科学理念相结合,力图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革新。“传统派”画家们看重绘画能够陶冶性情的功能,担任着保护国粹的重大使命,他们提出借古以开今,探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精髓。
陈少梅属于“传统派”,但这并不意味着沿袭“四王”之路一味临摹古人走向泥古不化的深渊,而是深刻学习各家之法,从当时鲜为人道的“北宗”一派画家中汲取营养,习得传统笔墨技法,探索“南宗”画家艺术意蕴,并结合地域文化意境,开创了一种集南北两宗之所长的“南风北骨”风格,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清劲画风。
(三)师承关系
陈少梅艺术历程最重要的转折点在于师从金城,金城绘画理念在于师法古代名家的画作,从中挖掘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价值。金城虽在年轻时曾留学欧洲,但其在艺术技法上和理论上并没有受到西方影响,而是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绘画笔墨传统的重要性,他提出研学“北宗”绘画、院体画以及工笔画的主张,同时对“文人画”与“写意画”的态度也是包容的,他在艺术实践中尝试将南北风格融于一体,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
陈少梅在金城的教导下,成为金城绘画思想的继承者并开拓出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师从金城使得陈少梅有机会研习大量古代名家的绘画真迹,他每借得一幅名画便如获珍宝,探究摹习古人绘画中的笔墨、皴法、墨色、经营布局,在这过程中体会古人在画作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人生感悟。陈少梅在摹画大量“院体画”和“北宗”画的基础上,探究唐宋及五代等“南宗”一派山水画风格,从明清以来逐渐没落的工笔画中探究笔墨技法的重要性,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技法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并且重视画面中的意蕴表达,形成了融合“南宗”秀润与“北宗”劲健的个人风格。
陈少梅的绘画美学——以《江南春》为例
编辑 │ 冯冬
来源 │寰宇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