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_王倩
中国美术馆
1948年,陈少梅还曾作有《秋声赋》一图,表达的同样是瑟瑟秋风下的文人情思与怅惘。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唐寅的名作《秋风纨扇图》。两件作品均通过人物的姿态与神情,婉转地借秋景意象传达出人物怅然若失的清愁。这种游离于画面之外的细腻情愫,是艺术家超乎笔墨技巧之上的精妙之笔。古人所言之“书卷气”正是由此而来。中国画源于自然,山水画更甚。如何在方寸之间,传递寰宇间的万象变幻,在契合作者本人的审美素养的同时,将这种气质传递给所有品画之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但是陈少梅正长于此。经年累月的古典文化陶冶使陈少梅如画中人一样,始终坚持自我,洗去尘俗,在静穆中收获高远情致。其作品不仅体现出“诗画合一”,更体现出“人画合一”。
陈少梅 红树青山
116.3cm× 57.5cm
年代不详 中国美术馆藏
“江风海雨瑟瑟”,此情此景,不仅是画中白丁的感觉,也暗自传达出陈少梅当时的心绪。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画坛,已不是金城、周肇祥、陈师曾奋力与现代艺术博弈的时代,更非宋代艺术风格流行的时期,以吴昌硕、齐白石为代表的大写意画家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所收获的热忱,均在无形中对陈少梅的工谨画风进行了质疑。好在陈少梅并没有像晚年的萧谦中那样,被“春水船如天上坐”的不确定感所包围,其凭借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更在金城强大的艺术思想指引下,坚守个人艺术信仰。正如船夫的笃定和白丁的坚守一样,陈少梅也在传统风格的坚守中,收获与其人格个性相一致的艺术风格,并在天津画坛博得了立足之地,成就了一番个人艺术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与金城、陈师曾、王梦白、萧谦中、萧俊贤不同的是,陈少梅是一位走进新中国的艺术家。在新时代,陈少梅没有老夫子般的顽固和迂腐,也没有新青年式的激进和反叛,新时代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其艺术带来了新的气息。他在秉持自我审美追求的同时,亦做到了求变与创新。山水画中,陈少梅在1953年创作有一件《小姑山》,作品构图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元代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但与之不同的是,后者细致软柔的用笔在陈少梅这里被坚实的皴点和线条替代,传达出形象的真实性,体现出“写生”后的笔墨奇致;人物画中,则又有他于1951年创作的《白洋淀》等作品,画家将传统高士和仕女形象尽数替换为新时期的人民形象,以扎实的线描技巧,巧妙地借助北宗艺术传神性的笔墨语言,传达出画家讴歌新时代、新生活的饱满热情。如此成就,使其收获了津门画派领军人物的盛名。这种能够在古代审美和现实生活中巧妙切换的审美灵性,这种将个人品位融入新中国画创作的奇思妙想,才是一个艺术家最为珍贵的艺术精神。
可惜天妒英才,陈少梅和他的老师金城一样,未足半百就遽然离世,这不得不令人叹惋。但是,作为美术教育家、津派领军人,陈少梅秉持秀雅爽利的艺术风格,扬宋法、取明韵、汇古今、正时流,在现代将薪火式微的北宗院体画风发扬光大,其艺术贡献与成就将永载史册。
注释
①陈师在《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曾谈及浙派:“及戴文进出,其画风为之一变。……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之新画体,风靡天下。如吴小仙、陈景初辈,几多名流临风崛起,遂成一大势力。”参见: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140.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438.
[2]迈克尔·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M].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1.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343.
[4]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141.
编辑 │ 冯冬
来源 │书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