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随齐契 散怀尔艺 —从《秋江雨渡》图看陈少梅的文心艺境(二)

2024-06-09

(二)

文_王倩

中国美术馆


在《秋江雨渡》图的题跋中,陈少梅写道:“明吴亦仙健拔劲锐之笔,沉着浑厚之气,可揖让于戴进、吴伟之间。偶抚此图,郁郁勃勃,觉江风海雨瑟瑟生指腕间也。”可见这幅作品的创作缘起是以明代画家吴亦仙的一件作品为参照。吴亦仙为何人,我们难以追索,至少其并非名留青史的画家,甚至并非有记录的画派成员。但是戴进和吴伟作为明代浙派巨匠,为宋朝院体艺术在后期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戴、吴二人之中,这位吴亦仙的艺术语言显然与吴伟更加贴近,就连名字也在暗示他们二人艺术风格的联系:吴伟,号小仙,人又称之为“吴小仙”。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曾说:“浙派的画家十分多,在正德之前,它是画坛的主流,正德之后,画风愈趋草率粗狂,未能很好地发展浙派前期绘画的优点,倒是把浙派的一些不良习气、粗率的不足之处大大地发展了。”[3]加之“健拔劲锐”一词常用于形容浙派艺术风格①,由此我们可以大概预想出,吴亦仙很可能属于浙派余派。那么,从浙派末流通常能够达到的艺术成就来看,其人原作是否能如陈少梅所记的那般精彩,以至于可以“揖让于戴进、吴伟之间”,则非常值得怀疑。其更有可能的是,如最有成就的吴伟追随者张路那样,“不得其秀逸,仅有遒劲耳”,甚至“肆为粗豪”[4]。


未命名_副本.jpg

陈少梅 小姑山

55cm× 67cm

1953 中国美术馆藏


但是,这类作品经过陈少梅“转译”后,却一改浙派鄙陋,呈现出别样的文雅而富有诗意。其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正是陈少梅自身所具有的文人情怀。民国时期的北京,传统画风依然能够获得大众的青睐,但是更多人选取的是“元四家”以来的南宗文人画风,而对于北宗院体风格,却少有人能为。其原因,不仅在于晚明以来董其昌文人画论的深刻影响,更在于院体画风在获得的同时,还须兼备精到的笔墨技法和深厚的精神内蕴,才能获得不同于流俗的艺术成就。

陈少梅本人虽颇具文人意气,却选择北宗风格,这和其师金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金城自1920年开始就提出师法宋元山水的倡议,其本人对于宋代院体绘画的研究更是精深至极,先后临摹了大量宋代山水和花鸟题材的作品。陈少梅忠实践行着老师的艺术主张,通过临习明代戴进、吴伟等人的作品,获得南宋马远、夏圭乃至北宋郭熙的艺术精神,以期重振宋人画风。

20世纪40年代正是陈少梅个人风格逐渐确立的时期。陈少梅将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和刚柔并济的笔墨语言相结合,灵动的笔法传达出富有中国诗意的风雅意趣。在《秋江雨渡》图中,我们在前景山石的酣畅笔墨中可以畅想吴伟恣意的笔墨书写,在中景水纹的波动中可以感知宋代院体画的细腻表达,在远景树石的光影交叠中可以窥得北宋郭熙山水的氛围渲染,更在飘飞的落叶中看到“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的细腻柔情。这种诗画一体的山水人物作品,是陈少梅最具典型性的艺术面貌。







编辑 │ 冯冬

来源 │书画世界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