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随齐契 散怀尔艺 —从《秋江雨渡》图看陈少梅的文心艺境(一)

2024-06-09


(一)

文_王倩

中国美术馆


《秋江雨渡》是一幅简洁而别致的山水画。乍看之下,残崖断壁间,片片寒叶伴着秋风飘然而落,江面上泛起涟漪,一叶扁舟翩然而至,两位白衣船客端坐其中,舟行于山水之间。这仿佛是一幅来自南宋的诗意山水画。但是细细观来,船夫披蓑戴笠,弓背行橹,仿佛在奋力与自然博弈;乘舟者团坐于船,紧握伞柄,仿佛稍一放松,手中之伞就会被吹落江中。再加上飘零的落叶和满江的波澜,特别是画面上方水墨渲染下的光影明灭之感,这种风、光、雨的组合使速度感和力量感扑面而来,从而形成与苏轼《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完全不同的山水图景,表达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气势,喻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与共存,传达出独特的审美意境。观之,可见南宋山水的浓浓诗意、明朝浙派的劲健挺拔以及唐寅艺术中的文雅气质。而事实上,这件作品创作于1941年,是活跃在20世纪上半叶的画家陈少梅的一件山水作品。


1.jpg

陈少梅 秋江雨渡

131.4cm× 67.3cm

1941 中国美术馆藏


自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便已处在文人审美的掌控之下。不论是南宋院体,还是明代浙派,都是董其昌言论下的北宗,不足以学之。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后期山水创作,并导致董其昌的追随者们“攻击北宗……说他们‘日就狐禅,衣钵尘土’”[1]。及至清代,“四王”山水的盛行,更使院体山水少有传承。为何及至民国,这种风格在陈少梅身上获得了勃发?这要从陈少梅的生活经历说起。


陈少梅,1909年生于湖南衡山望族,名云彰,字少梅,号升湖。家庭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其提供了优渥的学习环境。父亲陈嘉言早年是光绪朝进士、翰林编修,后期更在湖广会馆中担任董事会会长,不仅给予幼年的陈少梅深深的诗文陶冶,使其具备浓浓的传统情怀,更为其后期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引导和铺垫。1922年,陈少梅跟随父亲来到北京发展。


英国美术史家迈克尔·苏立文曾在《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中讲道:“在中国,艺术实践始终是一种社会运动……酷爱笔墨艺术的文人社团一直存在着,但此时这类社团激增,扮演着一个新的更加公众化的角色,既作为艺术遗产的看护人,也作为画家、书法家、鉴赏家和收藏家聚会的场所。”[2]20世纪初,北京地区诞生的宣南画社就是这样的文人社团。及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的艺术活动更团结了活跃在北京地区的传统中国画家。陈少梅在此时来到北京,虽然年幼,但在父亲的助益下,依靠自身全面的文化修养,迅速加入了北京各文人社团。他不仅在与刘子久、董寿平、张伯驹、张大千等名士的书画交流、鉴赏中强化了文人性的审美品格,更拜在当时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金城的门下,将个人艺术创作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


作为当时北京画坛领军人物,金城的艺术主张一直以来都在围绕“古法”而进行。陈少梅和金城一样,均是非科班出身的画家,艺术启蒙均主要源于自小临习的家藏和友人私藏的古代书画作品,相似的经历和内在的文化认同使师徒二人获得了最深的契合。金城最喜爱他这位年轻的弟子,在自身临摹过程中,不忘将所见资源提供给陈少梅,特别是古物陈列所开放后的观摩实践活动,使陈少梅从绘画技法到艺术风格得到了广博的提升。自陈少梅1922年来京,至1926年金城去世,短短几年间,陈少梅以其人文修养和笔墨审美博得了金城的赞赏,亲自将“升湖”之号赠予陈少梅,愿陈少梅能够获得超迈其上的艺术品格。金城故后,陈少梅身体力行地将中国画学研究会“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精神传承下去。在个人艺术风格溯源中,陈少梅不仅对单一艺术风格进行研究,更将同宗或其所认为的同类型艺术语言融会于笔下。








编辑 │ 冯冬

来源 │书画世界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