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 20 世纪中国画变革中的陈少梅及其传派 / 薛永年(一)

2024-06-09


浅论 20 世纪中国画变革中的陈少梅及其传派


文 / 薛永年


1211.jpg

陈少梅【 1909~1954】


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画领域, 陈少梅是京津画坛英才早发的杰出画家,是津门国画界的师首和带头人。 他与其他津门前辈画家一起, 致力国画的传承和发展, 奠定了20世纪后半期津沽画坛发扬传统并且与时俱进的基础, 造就了一支重视传统并推陈出新的队伍, 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发展新中国的津门国画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 纪念陈少梅百年诞辰, 举行陈少梅及其嫡传弟子的作品联展, 思考陈少梅及其传派的艺术, 对于深入认识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思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觉地发展地域文化, 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12.jpg


张大千赠陈少梅作品(题“画巫峡云帆”) 册页 纸本 33×42cm 20世纪40年代

款识: 少梅先生方家正, 大千居士爰。

钤印: 大千大利(白文) 张爰(朱文)


陈少梅主要活动于津门 , 但他的早岁成才并引领津门画坛, 都离不开20世纪前半叶的京津文化圈, 特别是画坛的传统派。 自 从上个世纪之初, 各界仁人志士在内忧外患中振兴中华以来, 绘画界就出现了两大流派。 一派是引西入中、 融合中西、 洋为中用的融合派, 徐悲鸿、 林风眠和刘海粟是最主要的代表。 另一派是借古开今、 古为今用、 与时俱进的传统派。 除去大家熟知的齐白石、 黄宾虹等家, 还有英年早逝以至被历史遗忘的陈少梅之师金北楼等人。


前一派以美术院校为改革中国画的策源地, 更注重绘画经世致用的功能,有意拉开古今国画的距离, 以西方的艺术观念融合中国画的技法, 刷新了中国画的面貌。 其中写实一支逐渐成为主流, 在现代题材的人物画和讴歌新时代的山水画、 花鸟画方面, 作出了突出贡献。 后一派以绘画社团为弘扬传统的重镇, 更注重绘画陶冶性情的审美作用,强调民族绘画的继承发扬, 坚守国画特有的文化精神和语言方式, 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影响广泛的主流。 半个世纪以来, 虽有地位的沉浮, 但一直与融合派争鸣互补, 成为在世界格局中发展特色鲜明中国美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20世纪的传统派中, 大体又有两种取向。 一种以继承发展古代文人写意画为主, 或走向民间改变文人趣味,或追溯上古文化源头探索民族精神, 但无不师法造化, 吸收新机, 大胆创造。齐白石、 黄宾虹最有代表性。 另一种以继承古代院体精整工细画法为主, 摆脱古代末流文人画的空疏恣意, 积极继承宋画和院体“精于体物” 的传统, 强调临摹入手和古法写生, 同时并不忽视继承文人画的文化性与精神性。 “中国画学研究会” 与“湖社画会” , 代表了这种艺术取向, 活跃于京津, 影响于海内外。 而这一派的导师和精神领袖就是金北楼。


金北楼在1926年去世, 陈少梅是金北楼最小的弟子, 英才早发, 弱冠已名满画苑, 长期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 , 弘扬传统, 创作课徒, 新中国成立之初, 即受命担任天津文艺工会负责人, 虽不幸在1954年去世, 却于上世纪30年代已在天津设帐授徒, 从学者众多, 形成了陈少梅传派。 其中的冯忠莲是陈少梅的学生和夫人, 20世纪后半叶全身心投入古代名画的复制, 于2001年去世。 孙天牧是陈少梅的高足, 只比陈少梅小两岁, 新中国成立后, 始而投入古代名 画经典的复制, 继之远赴吉林艺术学院, 从事中国画教学, 退休回京后, 继续精研古法, 博采新知, 如今已望百之龄。


121.jpg

陈少梅与夫人冯忠莲合影。


从三代师生的传承中可看出, 被称为北宗的院体一派, 薪火相传, 与时俱进。 陈少梅、 孙天牧、 冯忠莲的作品展览, 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京津中国画传统派的特色, 积累了在20世纪西方强势文化下, 努力“精研传统, 博采新知” 取得成就的经验, 重温他们的经验, 有利于寻求国画穿越历史雄立世界的启示。










编辑 │ 冯冬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