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峰
文|吕云所
谈我对中国画教学的回顾,就必然要谈到天津美院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必然要谈到以天津美院中国画奠基人孙其峰先生为首的老一代教育家的教学体系,也必然要说到我们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在这一体系中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情况。天津美院的中国画教学,归纳起来可以说在三代人教与学的传承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发展演变过程:一是纯传统阶段,二是第一轮融合(传统与现实主义体系的杂交阶段),三是第二轮融合(传统与现代主义精神的杂交阶段)。
我们是天津美院国画专业学生的第一代,作为教师则是第二代。在受教育方面,我们接受了传统绘画技巧及西方基础绘画两种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了两种知识的杂交与融合。在教学方面,我们基本沿着入室式与学院式相结合的体系不断向前推进。
一种教学方法是寓入室式教学于学院式教学之中。在我们刚毕业的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颁发了纠“左”的“高教六十条”,指示青年教师要向老专家、老教授学习,以抢救文化遗产。以孙其峰先生为代表的学校领导便将我们这些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为我们定导师、定课题。
孙其峰《好鸟鸣春》
另一种教学方法则是以孙其峰先生为代表的学院式教学与入室式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孙先生在天津美院数十年教学生涯中长期担任行政领导,同时也从未间断过教学工作。他在早年兼受“入室”与“学院”两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与熏陶,曾随王友石、汪慎生入室学画,后入国立北平艺专学习,深受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影响,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师徒式”与“学院式”两种教学模式的综合体系。譬如他重视老师所传授的内容,重视临摹,强调对传统符号的教授与把握,强调功夫要过硬,但又并不仅限于一笔一画式的口传心授,而是十分注重对中国画技巧规律性与程式性的举一反三。他曾画过素描,学过解剖与透视,具备熟练的写生能力与造型能力。他虽然主要教授花鸟画,然而对其他题材也很精通,学山水、人物、花鸟的同学都愿意让他评画。他不迂腐,无门户之见。他口到手到,嘴快笔快,有时道理还没讲完就已经画了出来。他对各种传统笔法、墨法运用得得心应手。他的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这点我深有体会。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孙其峰花鸟画课徒稿
孙其峰先生有一套极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其语言风趣、比喻形象、通俗易懂、道理明白,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与掌握。无论笔法、造型还是构图、色彩,他都能归纳为极具规律性的程式。他运用徐悲鸿“抱一式”教学法,抓住一花一鸟、一草一木、一树一石、一人一物的特点,如解剖一只麻雀,吃透一种规律,再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至一通百通、任意变通。我的体会是,掌握了这种规律与法则后,就可以涉猎不曾表现过的东西,去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孙其峰先生的经验主要来源于传统临摹与现代写生两个途径,我们深受其影响又影响了下一代。我们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基本沿着这一体系向前推进,并在实践中继续充实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孙其峰花鸟画课徒稿
在临摹课上,我们基本按照孙其峰先生的方法来教授,从临摹一树一石的技法入手,在古代众多石法、树法的基础上进行再归纳与再概括。我们像孙其峰先生一样将它们概括为几种类型的规律性程式,如将古代的皴法归纳为点、线、面三种类型,雨点皴、钉头皴、泥里拔钉皴等可归为点皴类,长披麻皴、短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牛毛皴、云头皴等可归为线皴类,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刮铁皴、鬼脸皴、拖泥带水皴可归为面皴类;将树法概括为平、立、圆三势,如多种类型的松树可归为平势,穿天杨、杉树等可归为立势,柳树、各类果树和其他杂树可归为圆势,等等。在石法程式方面,除去“石分三面,大小相间,横竖穿插,犬牙交错”之外,我们又将龚贤的“先勾外匡(框),后分纹路,皴在纹路之外”概括为“一笔见形,二笔见体,三笔成势”,使之更简洁、清楚、明了、通俗,更便于学生记忆,形、体、势的提法也体现出现代科学精神。古人画树,只讲“树分四枝”“树无一寸直”“向上为鹿角,向下为蟹爪”,并未讲清楚如何分四枝、如何无一寸直、如何取势分枝等。我们将其变化为“一杆二枝定势,数枝数叶成形”,“树无一寸直”则具体解析为“一杆三弯”“方向相反”。这种简练、明晰的教学方式来自孙其峰先生教学体系的启示,同时也是我们对这一体系的继承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孙其峰山水画课徒稿
天津美院历来十分注重传统教育,这一点我们非常认同并坚定、严格地执行着,通过大家的努力,天津美院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同时我们又反对一成不变的传统,传统之所以高明,是因为其本来就是一泓活水,一直在求新求变。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孙其峰山水画课徒稿
我们文化的根本精神与基本品格都牢牢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我认为,中国画的发展之所以生生不息,没有像现代西方那样对传统进行彻底的反叛,没有像他们那样进入歧途,就是因为始终遵循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太极图”式的思维法则,沿着渐进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凭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强大的吸收与消化能力,中国画能随时随地地吸收有益的养分来充实自己,又能随时随地地排出那些无用的渣滓。总之,一个强调传统基础教育的教学体系,既是一个继承的体系,又是一个循环的体系,更应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包容的、多元的体系。(本文写于2001年)
"大美无疆"纪念孙其峰先生诞辰105周年艺术回顾展部分展品
编辑 │ 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