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子久的绘画艺术(五)

2024-06-08

文|徐群



1.jpg

支援前线


“我们不得不钦佩子久在艺术之路上的艰辛跋涉的毅力。他在技法上不殚辛劳的探索,不但使他的画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为继承发扬传统和推陈出新做出了贡献。”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子久又完成了一系列具有现实主义题材的画作,如讴歌铁路工人冒雨在山中抢修铁路事迹的《冒雨铺轨》,歌颂支援祖国边疆建设的《把物资运到边疆去》,歌颂地质工作者在恶劣的环境下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为祖国寻找资源》等等,其中的很多作品是其回忆自己早年测绘工作经历而进行创作的。“审美的普遍性意味着,美的宾语不是局限于某一特殊个人的范围而是扩展到全部作评判的人们的范围。如果艺术品只是某一个别艺术家的异想天开的激情冲动,那它就不具有这种普遍的可传达性。”刘子久的现实题材山水画作品,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真实的场景,然而通过艺术家的再度“加工”处理,使艺术品变成了经久不变永恒的瞬间,使每一个观赏者都融入其中,真正体现了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普遍性和绘画的持存性。



1c93d52c72e8eef08a84b7156faea5e3_38b171bef345493d8d85e2069740bb22.jpeg

给军属拜年


“湖社画会注重国画艺术基本功的培养训练,极力提倡中国水墨画的传统笔法和技巧、教学以讲授、临摹古代名画为主。”这样的教学理念对天津近代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它造就了天津绘画注重传统的画风。直至今日很多驰骋于津门画坛上的著名画家都师承于老一辈“湖社”成员天津当代著名画家、教育家孙其峰曾经说过:“天津现在的画家,主要从师于陈少梅、刘子久两大家”。“精研古法”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绘画技法上。更成为天津近代绘画的精神内核和艺术追求。天津的传统派画家同中西融合派画家一样重视写生、重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以古法写生”,以便更好地继承传统精华。



1.jpg

为祖国寻找资源


结语

刘子久作为天津近代画家群体代表画家,他注重传统,注重对传统的临摹和学习,但他从未拘泥于此而食古不化。正如罗丹所言:“尊敬传统,而要会辨别它的永垂不朽的宝藏:即对于自然的挚爱与人格的忠诚。”传统是我们学习的一把钥匙,我们只有在继承古人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开拓创新,否则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伴随着对刘子久绘画作品的深人研究,我们发现单纯的从艺术学、美术学的角度分析是不够的,应该结合哲学的研究视角,深入考察这些绘画背后的传统。

中国的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而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的深层思想内核,也是中国绘画独有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操。以天人合一为审美内核,以知行合一为审美取向,以气韵生动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已经成为中国画家一生的追求与绘画上的最高境界。子久的绘画题材即使是前人已经画过千百遍的山石、花卉等传统题材,到了他的笔下也都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和生命。他的绘画作品使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雅与通俗之间不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借鉴彼此融合。他以传统写实技艺表现现实生活中的题材,用东方深刻的美学思想。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堪称中国近代画坛“古为今用”画家的典范。


2.jpg

长城放牧


注释

①金城(1878 ̄1926),字巩北,一字拱北,原名绍城,号北楼、又号藕湖。是中国近代具有革新思想的画家、教育家。他创立了闻名遐尔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张“不古不近,脱胎出新”的绘画观点。

②“四王”指的是清初画坛的代表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犟、王原祁。他们的绘画风格上崇尚摹古,笔墨技巧娴熟,但绘画作品大多脱离现实而被后人所诟病。

③采访于刘子久入室弟子左月丹。

参考文献

【1】马献廷:《不落之星——天津已故文艺名人录》,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河北区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编:《天津河北文史第2辑》,天津河北丈史馆,1988年

【3】宗白华:《关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何延拮,刘家晶:《中国名画家全集——刘子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5】(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6】(法)罗丹著,傅雷译:《罗丹艺术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基金项目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TJZXl3—007)阶段性成果。


未命名_副本.jpg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