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子久的绘画艺术(四)

2024-06-08

文|徐群



1c93d52c72e8eef08a84b7156faea5e3_38b171bef345493d8d85e2069740bb22.jpeg

给军属拜年


《给军属拜年》在画面的形式上是受到了传统新年画样式的启发创作出来的,内容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真实故事,是活生生的绘画素材。使观者感觉十分亲切。百看不厌。他的儿子刘祖泰在其回忆录《父亲的艺术生涯》中说:“他(指刘子久)创作这幅作品是有着丰富的生活基础的。北方的山村是作者十分熟悉的。父亲常说,他非常喜欢山村的雪景,更喜欢雪景中的年景,尤其是对银白的世界里点缀上红色气氛,有十分感人的效果。我在上小学时,父亲为我的图画作业起过一幅草稿,就是一张雪景的农舍,门上贴着鲜艳的红色对联。”《给军属拜年》在艺术技法上大量运用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在雪天景象的描绘上,刘子久充分展示了自己传统的绘画功力,画山用“豆瓣皴”法,沉着厚重。画面不直接画雪,而是用中国画特有的留白和衬染方法来表现雪意。凡是被雪覆盖的地方,如山石的表面、陆地、墙头、屋顶等皆直接空出白纸;将景物中没有雪的部位,如水面、天空等用水墨直接染暗,这样既可以增加画面视觉上的明暗对比来反衬出白雪皑皑的山峰,也可以充分显现雪后快雪时晴的自然景象。整幅画面采用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但与以往的传统山水画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比如画面上的屋舍和人物形象都非常实,不再如传统山水画所描写的亭台楼阁,文人仕女等形象。画面上画了人群在雪地上所踩的脚印,这在古代雪景山水画(如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中也是从未见到过的。因此。“中国画的境界似乎主观而实为一片客观的全整宇宙,和中国哲学及其他精神方面一样。”西方绘画是物我对立的观点,而中国画则不然,强调的是物与我之间的交流,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也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高远、深远、平远”,是构成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三远”。这幅画在构图上也独具匠心,以宋人“全景式”构图为经营方法。视角采用“平远”而略带些俯视的角度。整个画面以“之”字形为基本骨架,远景是苍茫的高山:中景也就是画面的中心,表现的是从四面八方来给军属家拜年的人群,一派和谐温暖的场面:近景同样是准备过桥给军属拜年的人群,有老人也有小孩。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人物大都表现的是文人隐士、童子、渔夫或樵夫之类的古装人物,而这幅画中作者却精心描绘了50位不同年龄、不同装束的山村居民。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来给军属拜年,而军属家的门前既是人群的聚集处也是整幅画面的中心。其中画面右下角有一位手挎竹篮的年轻女子正在回身向画外打招呼,十分巧妙地表现出画面外还有人在走来,使画面向外无限延伸。这样的人物安排颇有点像拉斐尔的代表作《雅典学派》中人物的构图安排。表现如此众多的现实人物,对于刘子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人物画并非是他的强项。为此他画了大量的速写,又从画报、年画、连环画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为了使画面更加真实,他画每一幅速写草图都广泛地征求周围人们的意见,一改再改。有的草图为了画面局部调整和移位方便,而将画上的许多人物裁剪下来,再在画上挪来挪去,排列组合,粘贴挖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给军属拜年》这幅画子久共画了两稿,可见他对于这幅画的重视程度。整幅画面是传统和现实的结合,在冰天雪地的寒冷氛围下,体现了人世间的温情。


未命名_副本.jpg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