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子久的绘画艺术(三)

2024-06-08

文|徐群


1.jpg

支援前线


在子久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发现其大部分作品的题材是山水画,所教学生中的优秀者也多从事山水画创作。他的山水画从传统入手,其最早的“启蒙老师”应该是中国传统的石印本书籍《芥子园画谱》,对于上面的树干画法、山石画法、云水画法、点景画法等,子久都做过深入的研究学习,对于《增广名家画稿》也做过临写。子久的山水画早期风格并没有完全沿袭当时较为流行的“四王”画风。对于其中的很多“程式化”画法并不十分认同。他曾经向自己学生介绍自己早期的画风时提到,“自己的画路偏重南宗而略有北意。那时对南北宗等问题还没有更多的认识,只是就其不甚广博的见闻进行摸索和尝试。”建国初期,他带头带领学生们走出画室,到祖国各地写生,“收尽奇峰打草稿”,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山水画。



1c93d52c72e8eef08a84b7156faea5e3_38b171bef345493d8d85e2069740bb22.jpeg

给军属拜年


在天津当年的美术界,刘奎龄和刘子久被并称之为“津门二刘”,刘奎龄以画工笔花鸟走兽享誉当时的画坛。而刘子久的绘画以山水和花鸟画为主,尤以山水画名世。“他最爱北宗山水,但对南宗画家龚贤。‘四王’画家中的王石谷也尤为喜爱。他的画在年轻时就已经逐渐出名,有一次天津杨柳青画店展示了很多天津画家的作品,并以当时1.5元的价格出售,而子久先生的画被画店标注为非卖品,至今仍然收藏于天津杨柳青画店。”

宗白华在他的《艺境》一书中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这山水就和人类血肉相连,人类世世代代的情感、思想、希望和劳动都在这山水里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的山水已具有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子久热爱绘画尤其钟情于山水画,这与他年轻时的求学经历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于山水画的热爱已经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


1.jpg

为祖国寻找资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刘子久的绘画事业走上了新的高峰。解放前。子久的绘画以传统为主,虽然也力图突破古人,但无论从构图上还是技法上都没有完全摆脱古人的窠臼,大多表现的是荒亭孤舟、寒江独钓以及仙人观瀑等传统山水画意境。解放后,刘子久在党的文艺政策鼓舞和感召之下,思想观念更加自觉与大胆,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社会主义新时代面貌的绘画作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支援前线》《给军属拜年》《为祖国寻找资源》《冒雨铺轨》《长城放牧》等。其中国画作品《给军属拜年》更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此画创作于1953年,是一幅现实主义题材的国画作品,以建国初期拥军优属为主题,画面给人一种十分清新的感觉。著名画家叶浅予曾在1953年第12期《中国青年》上发表了对这幅画的评价:“站得远一点看,这是一幅很美丽的雪景山水画,这里面的树木、村庄、小溪、远山、安排得很自然,好像随处都可以看见那么一个地方,觉得很真实,一点也不生疏。这就不同于一般空中楼阁的山水画了。”中国画家自古以来就喜欢舞文弄墨,作为祖国的国粹和传统艺术。如果一个画家不能写很好的书法和诗词,也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大师。在这幅画的左上角,我们看到了子久的书法功力,而且诗的意境也十分深远。所谓:“山村雪霁后,万象又一新。军属真荣耀,同来贺新春。”诗歌内容虽不深远且通俗易懂,但使整个画面诗书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西方学者西蒙尼德斯所言:“图画是不出声的诗歌,诗歌是会说话的图画”。子久在画幅上题写诗歌,借书法点醒画面,借诗歌丰富画面内涵,真正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哲学意味。


2.jpg

长城放牧


未命名_副本.jpg






编辑 │ 冯冬



0.gif


1.jpg
天津湖社官方网站


2.jpg
天津湖社微信公众号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jpg
天津湖社今日头条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