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群
摘 要 中国的绘画艺术如同中国的其他国粹一样,有其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性。借古人之形,言今人之意依然是现在画家们的一条艺术创作思路。艺术最根本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否把握了时代脉搏,反映了时代精神。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创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刘子久用东方人深刻的美学思想,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用自己的绘画作品体现出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关心。
苍鹰睥睨
一、求学经历
刘子久 (1891-1975) 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1891年5月出生于河北区天纬路大悲禅院附近的中兴胡同(现名致兴胡同)的刘家大院。刘家大院是一座四合院,坐落在天津的母亲河海河与全国闻名的古刹“大悲禅院”之间,对面便是天津老城的发源地三岔河口,这样的地理位置自然地带上了几分历史文化的味道。刘子久与另一位天津近代画家陈少梅一样,都是北京湖社画会的成员和金城的得意弟子①。子久原名光城,在家族大排行中行九,故取字“紫九”。在他成年以后更字为“子久”,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被恩师金北楼赐字“饮湖”,晚年有时经常以“观成”为号题画,他的学生和弟子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刘九爷”。
行书 毛主席《七律·长征》
他的父亲是有名的中医,家里除了收藏有许多医学史方面的书籍之外,还有很多的文史经典著作。子久就是在这样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中刻苦学习,尤其喜欢在纸上写写画画,后在其父亲和兄长的教导下逐渐走上了绘画道路。刘子久于南开中学的学习开阔了眼界,上学期间对水彩画等西方写实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以后绘画造型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6年,刘子久考取了北平陆军测量学校高等专科班,主修地质专业。这样的一段求学经历在中国近代画家中是很少见的,经常绘制地质标本图增加了他对山水画的浓厚兴趣,也为他日后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古代很多山水画家,如宗炳王微、荆浩、郭熙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地理学知识清代山水画家笪重光在其画论《画鉴》中就主张“分五行而辨体,峰势同形,谙于地理。”清代山水画一代宗师石涛也曾经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利用笔墨描写自己所见的自然景象,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反对当时流行的仿古之风。刘子久 1920 年毕业后,曾先后供职于北平制图局、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工作;同年,刘子久参加了金城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开始了正规的中国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刘子久系统临摹了古代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很多画作,在山水画和花鸟画领域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而后,又参加了旨在切磋传授中国画传统技法为宗旨的湖社画会,并担任该画会的干事和导师。他在湖社画会学习了整整七年,不仅使自己的画艺进一步提高,而且培育了很多的学生。
春月诗意图
编辑 │ 冯冬